因其克制,所以动人 | 情书_电影大师_维罗妮卡_藤井树

分享到: ? ? ? ? ? ? ?


图片

电影可以粗暴地看作两类,一类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电影工厂制作的商业电影。

剧情的走向,人物的刻画,台本的设计都是精密化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此类电影追求投资产出比,电影作为一件一次性商品,包装精美,用完即弃。

另一类则是隶属于艺术范畴的独立电影,此类电影虽然预算捉襟见肘,但是有更多私人化表达,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作品,经得起反复观摩和推敲。

《情书》毫无疑问属于第二类电影。1995年,32岁的岩井俊二从电视剧转战电影行业,自编自导拍摄出处女作《情书》,一举成名,震惊东亚影坛。

不仅登陆韩国,打破了自二战后韩国对日本电影的封锁,还自此开启<岩井美学>热潮。

这部冬日恋曲,虽然愁思婉转却哀而不伤,独有日本文化的清淡和克制,于细腻处见挚情。

岩井俊二被不少中国影迷戏称为“日本王家卫”,二者作品同享隽永的“哀思”主题。

但两者风格有一定差异,不同的文化土壤和地缘风貌对一个艺术家的影响长久且深刻。

王家卫的电影里刻画着都市丛林的疏离和寂寞,灯红酒绿下的颓靡冷淡,有着潮湿的黏感,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执拗。

同为光影和情绪大师,岩井俊二的电影里有着日本文化的禅意和克制,是长久动人心的寂静之美,空灵又易碎。



本片借鉴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1991)的人物设定。

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有一个和我们心意相通宛若双生子的人,她/他的经历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我们无由来的悲欢哀痛都是经她/他而来。

《情书》并非拙劣的临摹摘抄,岩井俊二将《维罗妮卡》吸收发酵,更替了内核,讲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维罗妮卡》的核心在于孤独,着重于“双生子”这一设定的刻画,《情书》的核心在缺憾,借“双生子”的外壳讲述逝去和追忆。

从视觉美学来说,《维罗妮卡》的镜头是秋日暖色调里泛黄的旧时光,在斑驳褪色的巴黎长街和华沙旧巷。

维罗妮卡出没于光影间,巅峰造极的光影处理让每一帧都如同欧洲古典油画般静谧。

岩井俊二偏爱自然光,《情书》主要在北海道拍摄,雪地的反射和冬日并不强烈的阳光,更像我们记忆和生活中的场景,能感受到强光但却并不刺目,总是很温和。

跟随人物常用中近景,似乎有些迟滞,给足情绪流淌的时间。

背光和侧光的镜头运用,让画面更加朦胧,线条更显柔和,光影交融定下了整片的基调。

远景镜头下,外景多是清澈的冷色调,洁净的雪,静默的山,伫立的雪松和陈旧的小镇。

回到室内,炭火烘托出暖色调,橘色的灯光,炙热的火炉,蒸腾的雾气里上了年纪的木制家具,仿佛时空错乱,回忆与现实交织纠缠。



本片的演员也是可圈可点,男主世纪末的美少年——柏原崇,时年18的他寥寥几个镜头便将少年藤井树的内敛却好强刻画出来。

图书室,飞扬的纱帘下,少年低眸看书,心思却在书外。

将整理工作留给少女(酒井美纪饰),一是借欺负她来接近她,二是延长这正大光明的独处时间。

这不远不近的距离,抬头就能看到她,但不会因过近而有所慌张,被人察觉。

少年口非心是的小心思囿于骄傲,将心上人的名字写遍了冷门书籍的借书卡。

这样借书卡上她的名字就不会和其他人并列一起,是个人专属,独一无二。


少女在单车棚里,等到天黑,他却借口核对答案一再拖延,昏暗灯光下,嘴角藏不住地微微上翘。


藤井树早就发现试卷不对,也在背后恶作剧画上素描,可惜少女无疑是迟钝的,她粗线条的性格甚至都没发现自己对少年的情愫。

她未曾发现试卷以及借书卡背后的画,也错过了少年小心翼翼的试探。

但是,对于少女藤井树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她只是粗线条,如同少年的自我保护是遮掩和恶作剧,少女的自我保护是漫不经心和假装不在意。

她未曾意识到自己经常偷偷瞄向他,不敢跟他有“事务”外的对话。

假装大方地帮别人打听少年有没有心上人,也从未发觉,她面对少年时总是很顺从,嘴角总是挂着不由自主的浅笑。

柏原崇和酒井美纪处在正合适的年纪,将这份悸动自然地展现出来,撩拨观众心弦。

岩井俊二的这几个场景设计非常细腻的表现出少年时期的纯爱。

当你喜欢一个人,想要接近她/他,但出于自我保护,你会遮掩自己的动机,为行为找个拙劣的借口。

在一来一回的辗转反侧中,青春也被封存。

或许是柏原崇扮演的藤井树已是梦想中漫画里走出的少年,任何现实形象的成年藤井树都会破坏这一份美好。

影片中成年的他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和描述之中,沉默寡言,性格执拗的他还留存着那一份可贵的少年心气。

在我们想象中,藤井树只能是那个骑单车低头远去的少年。



在现实的时间线里,中山美穗一人分饰两角,沉湎于思念,想要探寻未婚夫过去的渡边博子;已经成年还居住在小樽的少女藤井树。

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中山美穗也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各人的性格和气质差异。

渡边博子对爱人逝去的怀念贯穿始终,哪怕最后有所放下也是将这一份思念埋藏心底。

这一处理或许减弱了剧情的戏剧性,似乎没有常见的激烈情绪转折,但更合乎情理,一份美好的回忆不可能说着放下就完全忘却。


这一份怀念的情感跟随剧情的推进一直有所波动,从最初时时不忘的思念,到探究往昔时产生的怀疑和不忿,最终重走登山路,和爱人对话,与心结和解,将感情宣泄。

对于渡边博子这一个情绪内敛的人物,情感变化的处理要求很高,要在貌似平静的外表下展现心潮澎湃,而中山美穗小姐对这些细致处的把握和控制是非常到位的。

比如这一镜头:先是假装漫不经心地询问,是否有同名同姓的少女藤井树?再克制不住关心急切地询问和自己是不是很像?

被点破后,盖不住伪装的苦笑,乃至下定决心地袒露心迹,心碎,委屈又倔强的表情。

整段戏将激烈的情绪一再压抑,在回收时决堤,在极度克制的情况下展现渡边博子的心理变化。

不仅对渡边博子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更让观众感同身受。

中山美穗出彩的表演同样体现在藤井树身上。因为这一契机,再回首时发现往事历历在目,回忆栩栩如生。

从置身事外的好奇到后面不由自主挖掘旧日往事的沉浸,直至最后确定错过的年少情愫时,欢喜又神色怅惘的表情都拿捏得非常精准。

重返校园时,面对87张写满“藤井树”名字的情书,她先是惊讶数量这么多,再是轻松解释只是同名。

被学妹们点出是情书后,慌张抵赖,再到解释不清后莫名的小欢喜,情绪的变化流畅且有层次感。

最具感染力的是片尾一分多钟的镜头特写。

她已通过记忆回溯了曾经的怦然心动,也得知少年已经死于山难。

这时,学妹们送来画有她素描的借书卡,她从疑惑接过书,看到自己的画像。

仿佛内心中柔软的一块自留地被击中,红了眼眶时发现学妹们还在,强颜欢笑后手足无措,将书抱在怀里,怅然若失。

《情书》原著对于这一段的描述如下:

我不明就里,漫不经心地把卡片翻了过来,我无话可说了,那是中学时代的我的画像,我突然发现,他们正津津有味地偷看我的表情,我一面佯装平静,一面想把卡片揣到兜里,然而不凑巧,我喜欢的围裙,上下没有一个兜。



本片的整体气质温柔细腻,好似在呵护一尊易碎的瓷器。

没有大开大合的情绪波动,而是在克制中,依靠细微表情的变化,手势眼神的转变,自然地流淌出来,润物细无声地浸入心境,引领观众共情。

电影对“错过”的阐释无疑是带有典型的日式缺憾美学。

人生一期一会,世事无常,浮生颠沛,哪能事事由心;人生短暂是欢愉,常态是遗憾。

如同瓷器,美好的都易碎,缺口好似留白,留下回味的余地。

这种缺憾之美,在片中是少年时的错过,也是成年后不由己的分离。

隐忍的情感虽不如愁肠百转般汹涌,但因其克制,所以动人,所以长久。


END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期待三连

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抄袭转载

专注人类精神与文化发展

更多内容请关注Acid Ants公众号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