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心理学就能和卷福一样洞察人心吗?_个体性_数学科_谈判专家

分享到: ? ? ? ? ? ? ?

“那你能猜到我在想什么吗?”


每个在学习心理学的人,在介绍自己专业时,多半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好气又好笑,想解释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甚至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学习了心理学后就能洞察人心,乃至复述出观察对象的心理变化,堪比传说中的“读心术”。但要问他们对心理学的具体看法,或者描述一下心理学的范围,大概鲜少有人能回答,甚至大概率还会得到潜意识、星座性格、识人术、催眠、解梦等等答案。


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每天接触到的就是心理学,可真相却是,他们从未见过心理学的真实面貌。反而将不少玄学、伪心理测试、猎奇的理论冠上了心理学的帽子。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精通心理学的专家更类似于电视剧中的谈判专家或者刑侦高手的角色,往往能从他人举手投足间,捕捉脑电波里暗藏的秘密。


这些认识本质上是基于朴素的经验主义价值观,而非科学。


但有这样的想法不足为奇,毕竟影视剧中的演员用精湛的演技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十分精湛的专家形象。比如《心灵猎人》中的FBI探员霍尔登,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精通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证据准确侧写出嫌疑人的动机和意图;


再如风靡全球的神探夏洛克,他不声不响地坐那,就可以通过华生的衣着打扮,瞬间分析出他的身份经历:


“你脸上晒黑了,手腕以上却没晒黑,你从国外回来,但不是日光浴。你的发型,站立姿势说明你是军人出身。所说的话有点时过境迁的感觉,说明在巴茨医院受训过,显然你是军医。如今军医去哪儿会晒黑并在战场上受伤,自然是阿富汗或伊拉克……”



这些精彩的情节确实会让观众对心理学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侦探们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各种理论,练就坐着把人心看穿的技能,还能隔空分析出嫌疑人的身份信息。其实,这些都是剧情需要的安排,有大量艺术修饰的成分。


真实案件的侦破中,最重要的是犯罪证据,即便是神乎其神的“犯罪侧写”,也必须经过大量、系统的学习,还要结合犯罪嫌疑人的个体性格、行为习惯,才能做出判断。


甚至被我们寄予厚望的警察、侦探,他们对于谎言的识别并不比普通人高明。


一份综合了206份文件和24483判决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谎言和真相的判断平均达到54%的正确率,这一发现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人--学生、心理学家、法官、工作面试者和执法人员。也就是说,人们对说谎行为的识别准确率并不显著高于随机判断的概率。


学心理知识就能洞察人心,是对心理学的误解。




那么心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


和大多数学科一样,心理学刚建立时,也曾被经验主义主导。


古希腊时代,心理学只是作为一种思想存在于哲学,没有独立的体系。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笛卡儿、莱布尼兹、洛克等人都是哲学家,他们专门论述心理理论的著作,如洛克的《人类理解论》,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大多充满了思辨的哲学意味。实证主义者的重要领头人穆勒和斯宾寒所撰写的心理学著作,也只是从主体的感受来描述心理现象,依旧是经验主义的。


那时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理解也较为粗浅,只停留在信仰和道德的层面,并不将其视作一种身体疾病,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驱鬼神和道德教育等方法。


直至1879年,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用自然科学这种客观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主观的心理过程,开辟了心理学新的研究领域。实验的方法促使心理学摆脱哲学,从思辨走向科学,获得真正的独立。


随着生物医药学的诞生,流行一时的精神分析也开始缓缓衰落。至1970年代,精神分析基本被主流精神病学抛弃。现代心理学有了更新的发展,量表测试、抽样统计、双盲实验,必要时直接测量参与者的血压、呼吸、脑电波甚至基因型等生理指标。


时至今日,心理学从方法上和其它一切科学门类一样,追求第一手的可观察数据。



除了客观实验的方法,起于上个世纪的循证医学也影响了心理学,它主张“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结合,制定出治疗措施。”


受循证医学的启发,心理学界开始自觉制定相关的心理学实践的原则、手册、指南与标准,在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家庭心理学、行为矫正、甚至各种社会服务或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了一场属于自己的循证实践运动(EBP movements)。



循证实践是心理学实践领域中的一场观念变革,其核心特征是“遵循研究证据进行实践”,亦即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关注并使用已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


其中,针对设计良好、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的结论,被认为是循证医学目前最佳的证据来源。


“最好的研究证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专家意见、教科书的条文,而是指来自无偏倚、真实可靠的临床研究,包括对病因、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预后等临床诸多方面研究。


如对临床诊断试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研究,对预后指标的有效性研究,以及对治疗、康复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等。


在诊断准确的前提下,使用经实证研究证明最可信,最有效,最一线的干预方法后,咨询师才能够拍着胸脯说,自己尽到了职责。



虽然心理学没法让你一眼看出别人的想法,也和哲学这门显学分道扬镳了。


但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给了每个普通人一个理解认知、情绪、行为的普遍规律和思维框架,有助于我们觉察自身的情绪,并进行及时地调整。


以愤怒或者焦虑时的冲动行为为例,美国心理学家Marsha M Linehan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其中基于情绪调节有四个步骤,可以用来觉察并拯救陷在情绪中的自己:


1. 当下停止


第一步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


我们需要增加自己对于情绪和躯体反应的觉察,并且在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和躯体反应时,及时停下来,不要再做任何事。


在这一步里我们不寻求任何缓解或者解决的方法,我们尝试的只是让自己物理上停下来。在这一步中也可以借助自己信赖的他人去帮助你完成。


2. 后退一步


第二步,我们需要尝试从这个压力情境中脱离出来,哪怕只是后退一步。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在危险中或者没有选择,其实只是因为我们钻进了情绪的隧道里,觉得这个窄窄的选择就是全部的世界,从而感到继发而强烈的负面情绪。


如果你的面前是一堵墙,大家都知道要退回来绕着走,然而在情绪和躯体反应中,头铁“撞墙”的人属实不在少数。



3. 观察情境


第三步可以尝试的,是观察这些情绪是什么,分辨自己的感受和实际环境之间的区别。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第三人称似的观察视角,去重新理解和观察整个过程与情境。看看自己有没有判断的失误,或者夸张的地方:


引发情绪的事件是否难以挽回,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我的主观想法。


最重要的是,如果自己真的选择遵从自己当下的情绪冲动行事,会不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这样的结果,真的是自己想得到的吗?


4. 正念前行


最后一步,结合自己的情绪感受与理性判断,做出更智慧,更平衡的选择,并执行这个经过思考后的,平衡的,智慧的,有价值的选择。而非屈服于自己的冲动,做出令自己后悔的行为。


其实,这是一个从刚开始的迷茫,到慢慢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身体感受的过程,我们终将建立对自己以及对生活的掌控感。


当掌控感充盈了内心,我们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创造自己喜欢的生活,平和从容地抵达心中的远方。这也是每个普通人,能从心理学中获得的一点小小裨益。




References:

Bond Jr, C. F., & DePaulo, B. M. (2006). Accuracy of deception judgm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0(3), 214-234.

Vogeley, K., Bussfeld, P., Newen, A., Herrmann, S., Happé, F., Falkai, P., ... & Zilles, K. (2001). Mind reading: neural mechanisms of theory of mind and self-perspective. Neuroimage, 14(1), 170-181.


Medical Review:

Mindfront Medical Manager Helen Wang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