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电影《白蛇传·情》40年一遇的经典艺术!这才是白蛇传该有的样子_水漫金山_白素贞_白娘子传奇

分享到: ? ? ? ? ? ? ?

“圆我的愿,心事千年……”随着一声柔肠婉转的唱腔,我终于如愿在电影院观赏到了这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之前由于众所周知的新冠疫情影响,已经翘首等待了近两年。而这种以传统戏曲现代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戏曲电影来拍摄《白蛇传》故事,自1980年由李炳淑主演的京剧电影《白蛇传》,已然相隔四十余年。时代与技术在进步,这部宣称是国内首部4K全景声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精致,震撼,完全可以再列经典。

戏曲电影的前世今生

也许当今的年轻观众大多对戏曲比较陌生了,但只要稍有心的关注一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就当知中国电影从基因上就与传统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首部电影拍的是清末京剧大师谭鑫培的《定军山》;建国后首部彩色电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此前更早另有梅兰芳先生的京剧《生死恨》在建国前拍摄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香港邵氏出品了一大波黄梅调电影类型片,也是深受传统戏曲影响。只不过与大陆的戏曲电影的风格与味道不完全一样,融入了更多的流行与通俗元素。其余韵直到1992年的《新白娘子传奇》电视剧还在传唱,这种经典大家自可体会。

大陆的戏曲电影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发展最盛,不仅京剧,其他各种地方戏也都有拍成影视剧的;有电影,也有电视剧(一般是几集的长度)。这批戏曲电影(电视剧)的戏味更浓,更纯正。它们在积极地探索着如何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影视技术完美结合,使其相得益彰。这种艺术片,不是简单的舞台现场表演的录像直播,更不是像《新白娘子传奇》那样“正常的电视剧演着演着就突然唱起来”。也不是想当然地将舞台布景实体化,用怎样的实景才能更好地与戏曲表演相协调,其中艺术分寸的拿捏,若非躬亲体会细品,实难曲尽其妙。

由于笔者对《白蛇传》情有独钟,只能说那部1980年的京剧电影《白蛇传》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是纯正的京剧,也是纯正的电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京剧的表演风格,也借助了电影的技术弥补了某些舞台表现的不足——这番评论,同样适用于如今的《白蛇传·情》,只不过另一种戏曲而已,粤剧。以我观之,能与这部粤剧《白蛇传·情》相提并论的也就是四十年前的京剧《白蛇传》了,或许其综合艺术成就稍逊,毕竟人家是前辈,但已经是达到同一层次了。
当然了,这四十年间,也有其他戏曲化的影视剧拍摄了《白蛇传》,但都难望其项背。譬如说有些地方戏将《白蛇传》拍成电视剧,如川剧,如歌仔戏。一般而言,篇幅长的电视剧长于叙事与讲故事,但艺术性上难与电影并论,或者严格来说,电视剧与电影并不是同一种艺术体裁。

此外,还有2008年张火丁的程派《白蛇传》也拍成过数字电影。当年灯姐的舞台艺术成就不容置疑,但那部数字电影,更多的还是倾向于“舞台录像”,而非戏曲电影。据说当年是为了在奥运期间向国际友人宣传京剧而制作的,当真按需求出产品,完成了“数字化”,但远不如1980年那种“电影化”。

所以我必须要指出,如今这部粤剧《白蛇传·情》,是四十年一遇的精品艺术。戏曲虽属小众,但想我中华泱泱文化大国,始终还是有人去传承,去探索,砥砺前行

粤剧《白蛇传·情》的艺术结构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情。作为艺术,不管戏曲还是电影,它最重要的部分都不一定是剧情——当然了,某些类型电影,比如悬疑侦破类的电影,讲不好故事就是侮辱观众智商了。无他,不同的艺术作品,其侧重点不同罢了。
想想我们诗经中的情诗,唐诗宋词中的情诗。它内中有没讲故事?也有吧,但必然是简单的故事。以简约的故事让位于文学艺术的呈现,而且也不妨碍感情的真挚。所以呢,白蛇传这个故事,如今虽有了许多解读,但这部粤剧,有必要讲个复杂的故事吗?不需要。它只要不偏不倚地演绎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将其中最真挚的核心感情用尽量美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这部戏,或者说电影,通篇下来,几乎都在抒情,不管唱腔唱词,还是身段表演,乃至武打动作,都见抒。所以从扣题的角度的看,叫做《白蛇传·情》正是恰如其分!
可叹现如今一些粗制滥作的影视剧,即使按中小学生作文的标准看,也是文不对题的。还有,要懂得具体矛盾具体分析。作为不到两小时的戏曲或电影,集中突出表现一个主题是合适的。但几十集的电视剧,只演爱情(爱情至上原则)就大大地不妥了。许白两个的卿卿我我,再甜也要腻了,于是创作者无奈之下就会想方设法创新性地把法海也拉进来谈恋爱——这是危险的信号,如今更要小心“辱佛”警告了。

说回这部粤剧《白蛇传·情》。初看宣传片花时还有点疑惑,如此大张旗鼓,怎么不直接上3D电影呢?怎么还是2D呢?但是到影院一看开头,那水墨风格的画面展开,瞬间就了然了——这才是适合中国古典审美的图景呀!用到戏曲电影再合适不过了。虚实相间,美不胜收。3D就太实了,也不能只为了水漫金山的特效就上3D吧,那就叫不着重点了。3D已经不新鲜了,也不存在技术壁垒,关键还适用与否。

电影沿用于戏曲的分折,除了序言、尾声,主体部分就是游湖、端阳、水斗、断桥四折,正好对应着春、夏、秋、冬四景,不可谓不精巧。记得1980年那版京剧《白蛇传》在电影上是没有明显的分场次,就按电影的转场过渡。这里为了突出设计(或提示观众),显式地在大幕上写上第几折,也无可厚非。
只不过有一点我感觉很遗憾,或许是为了框在春夏秋冬这四折中或其他原因,《断桥》结束显匆促了,没有产子合钵,就直接镇塔了。也无从交待小青下落。在京剧《断桥》中,为什么要演小青想走又被白素贞留下?因为结局正中小青来救白素贞出塔的呀,这其中的呼应才更显姐妹情深。
而这部粤剧,如前所述,主要集中体现许白的爱情。于是“按流程”演到断桥这,不免就忽略了小青,也忽略了法海。本来这剧的法海出场甚早,在游湖开场就演到法海,看到小青飞行,借小和尚的询问点题了,“她非人类,自有去处”。原以为该剧如此处理,会对法海的行为作出更通情达理的演绎。却不想水漫金山后再无上场,实是可惜。

所以从传统剧目的故事完整上讲,这部粤剧诚然不如1980年的京剧。当时的观众看到小青学成三昧真火归来救出白素贞,把法海烧进螃蟹中的场景,应是大快人心。当然粤剧的处理也是可理解的,只为突出“情”,结尾定格在被镇雷峰塔,而许仙仍不离不弃。而要演白蛇出塔,那解读倾向就太多了,或许反误了主旨。

尾声部分演绎得相当得惟美。就是许仙带儿子来塔外看望白素贞。借此例也可一窥说明下戏曲与电影结合的表现优势。假设是舞台剧,一群伴舞上来,可能很难表达这是许仙的心理活动,而白素贞也在其中起舞,更可能会疑惑白素贞到底被救出塔来没有。而在电影中,她们是在西湖水面上起舞的,这很快就能体悟到应该是想象而非现实。因为虽然白素贞可能在西湖上起舞,但许仙是凡人啊,这不合常理。再假设是常规电影,该会如何表现这段“人离心不离”的情思呢?大约也就是许白二人偎依着,轻喃低语些绵绵情话。但中国古典的表达是含蓄的,所以来一群戏曲舞蹈是更好的选择,也提升了动态美,平添了几许喜气与生活气息。

粤剧《白蛇传·情》的动作与特效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没有接受过戏曲熏陶的普通观众而言,可能水漫金山的特效,以及前面盗仙草的武打会让你看过瘾。(我只负责码字,请读者自行搜索片断或脑补)
先说盗仙草,这是白蛇传的第一场武戏。电影中在上昆仑山时当然还要表现飞行的特效。可能因为戏曲服装更宽大,那飞行时的鼓风效果尤其明显,比一般神话剧都更有感觉。然后是与鹿童鹤童的战斗。能感觉到是脱胎于戏曲舞台动作。在现场的舞台中,为了演员的安全性,配合的“虚打”成分必要比较多,但在电影剪辑的加持下,那武打动作就更显逼真。就这么说吧,比现今大多数武侠剧、仙侠剧的武打动作都更真实,而且保证主演亲自上阵,在戏曲界没有“替身”的概念。戏曲演员演打戏是要练真功夫的!

盗仙草的战斗结果,不同版本有不同的演绎。总体来说不外乎两类,一是硬刚打赢了直接“抢”来的,二是打输了“求”来的。这部粤剧在此有个细节处理得很好。白素贞本来是能打赢鹿童的,差点失手把他打落悬崖,她不忍伤生就甩出水袖把鹿童卷回来了。故此败于鹤童手下。然后鹿童听到她的哀求,心生怜悯,也是还个人情,劝鹤童一起把白素贞放了。
盗仙草不算长,但演得颇有层次。而且展现了一下那神乎其技的水袖,也是个伏笔。注意这里要划重点的,后面会看到更精彩的水袖功。
水袖是戏曲的一绝,而且很容易融入影视剧的武打动作中。金庸武侠剧《神雕侠侣》大多数人应该都看过,小龙女姑姑挥的软索就相当于小一号的水袖。戏曲舞台需要夸张,她们挥的才是加长加大号正宗水袖,而且在戏曲舞台是能真实挥舞起来的。

水漫金山,先简单回顾一下常规舞台版的几个层次。大致是小青先上台打一阵,然后白素贞上台打一阵,或许还有穿插,最后是一群水族龙套晃水旗来虚拟表达水漫金山,还有安排有序撤退。
那么这部粤剧电影是如何表现的呢?在前半段,利用电影的手段,很简单就分成了两个空间。剧情上表达的是小青在前殿拖住法海及众武僧弟子,让白素贞去后殿救出许仙。金山寺的场景很大,大殿也很宽广,这完全是为白素贞展示超长水袖功的场地呀。

后殿有十八罗汉阵守护,重头戏就是白素贞与他们周旋战斗。另一个细节,许仙也在这殿中,被阵法禁锢着,但能亲眼目睹娘子为救自己而舍身忘死的努力。这令他感动而坚定信念转变思想,这就更有说服力了。如果按传统京剧的唱词而论,许仙是被关后院,白素贞并没有打进来,许仙只是听到前面“喊杀震天”,“想是娘子将我寻”,这就幡然悔误了?显然是没有这部电影的细节处理得好。所以我前面也说了,紧扣主题,是武戏,也是抒情。这段武戏,刚烈中又带着凄惋,无奈与不甘
与十八罗汉的战斗结果是,强攻不成。既然近身物理攻击不占优势,就再次尝试远程法术攻击,这就是后半段的水漫金山。这里水漫金山的特效,是迄今为止白蛇影视剧最震撼、最精彩的。设计上或许1993年徐克的《青蛇》电影的水漫金山可与之媲美,只是时代的原因无法弥补技术的差距。

特效不该是技术的堆砌,更关键的是如何与演员的表演相融。看白素贞立于江心(礁石上)长袖挥舞间,卷起滔天巨浪;那水袖恰似漩涡中心,真正做到人与水浑然一体。这与其他版本的水漫金山一比,高下立判。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让白素贞与小青站在江心矗立的一块礁石上施法?早期白蛇传电影的简陋版(乞丐版)水漫金山,如林黛或林青霞的《白蛇传》好像是隔岸施法,这就不去说它了。徐克版《青蛇》,王祖贤与张曼玉是飞在半空中作法的,也甩着两缕短袖,像是超迷你版的水袖——诚然徐克这部电影也借鉴了诸多戏曲元素,还包括王祖贤的头饰帖片,但它毕竟不能像戏曲那么夸张。问题是,这部粤剧电影为什么不飞在半空作法,有没更帅气?

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实方面,让粤剧演员“脚踏实地”表演水袖更方便,吊着威亚可能就难以发挥了。二是效果呈现方面,白素贞在江心,也就在水中,与水更为贴近,更有“驭水”的感觉。周身的水是动的,脚下的礁石是静的,动静结合,正是妙极。
与之相对的,是法海的“拒水”,任凭眼前的巨浪呼啸,身后的金山寺仍不动如山。这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在宋时镇江金山寺本身也正是位于江心小岛(但也就只有《青蛇》与这部粤剧给了个全景镜头表达了这层意思),这也是白素贞、小青会发动水漫金山的战术原因。江心的一块礁石与小岛相比,天然的根据地差距就表现出来了,似乎也暗示着青白二蛇在佛法面前的渺小。

如果说武戏的编排也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那该剧水漫金山的转折在于小青放出飞剑,却被法海尽数收入金钵中,继而将飞剑反打回来。之前可能有朋友只看到流出的片段,感觉法海作为得道高僧,金钵中放飞剑太过分,但纵观前因后果,这飞剑原本是小青放出,那就合理了。
关于白蛇传的水漫金山,还有个可以较真的灵魂拷问。白素贞水漫金山是否太草率,她是来寻夫的,把金山寺给淹了,就不怕把许仙也淹死吗?这个问题该这么看?水漫金山从来就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目的当然就是营救丈夫了。水漫金山主要是白素贞的威慑力量与谈判筹码。最早的文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蛇有句狠话,就相当于只有口头威胁而无实际实施。
回来只看这部粤剧电影的表现,白素贞此前也企图只用简单的手段去后殿救回丈夫,只是罗汉阵厉害,无功而返。这才正式开始水漫金山。她不是要报复泄愤,而是要的制造混乱,只要能让法海与金山寺众僧自顾不暇,她就有可能趁乱救回许仙。再说这纯天然长江水,又不是硫酸雨,也不是核废水,即使被淹过去一时三刻也未必就死。

从这个意义上看,水漫金山只算是助攻,而非杀器。但双方僵持不下,小青先焦躁了,放放出飞剑——也许按小青的如意算盘,这飞剑才是致命武器。但凡法海弱一点,只怕就要被这冷不防从水幕后射出的飞剑弄个万剑穿心了。可惜的是法海毕竟技高一筹,还有法宝金钵,收了飞剑,来个反杀。这其中还有许多细节值得体会,比如这飞剑只能是小青放出,而不是白素贞放出的。而面对飞剑的反击,白素贞首先将小青推下水中避祸,她独自抵挡了一阵才一起遁入水中逃走。
有人说这部粤剧电影的大部分经费恐怕都用于水漫金山了,好钢就该用在刀刃上,恣意汪洋般打造了长达数分钟之久的绝版水效。但是这么一直看水也不是个事,所以利用这飞剑的一来二去再做个精彩的收场。而且没有增加新元素,因为白素贞与小青之前就用过剑的呀。这比舞台上的常规做法召唤水族助战合理多了。

白素贞水斗失败,导致水势失控,伤及无辜,正所谓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这就是她犯天条要被镇雷峰塔的原因。只不过粤剧《白蛇传·情》因其主题的选择,未能照拂到这些细节了。末了不妨写个现代启示录:白素贞为救夫扬言水漫金山,原本只相当于核威慑的谈判交涉,无奈法海也固执,基本诉求也不给满足,只好来真格的干仗。起初还能向金山寺发起精准核打击,无奈法海的反导系统太高级。更无奈的是法海还不够高级,只能拒水,而不能控水,只能护住金山寺,虽打败了白素贞,却不可避免导致了核泄漏,生灵涂炭。所以呀,有核威慑是很好的谈判筹码,但是,但愿只停留在威慑阶段,真要实施起来,谁也不能保证不失控。

结语

看场粤剧电影版的白蛇传,心情激动,不免又胡思乱想了许多。我也多年未看戏了,也好久没看到成功的白蛇传影视剧演绎了。《白蛇传·情》无疑是精品艺术,也许在现实中会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之境。但于我而言,已深感庆幸,也感激广东粤剧院的锐意进取,为大众创作了如此精妙的一部艺术片。我相信,它会是经典!一如剧白素贞与许仙对彼此感情的信念坚持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