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书》到岩井俊二_花与爱丽丝_时光旅行_岩井俊二

分享到: ? ? ? ? ? ? ?


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岩井俊二粉,我甚至没有看完他所拍摄的电影,所以这里并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也不会对电影本身做任何剖析,只是简简单单写一些与岩井俊二有关的一些观影记忆,仅此而已。

前天,在B站中队长看到他评论岩井俊二的电影。“与其说是文艺片,倒不如说是针对文艺青年的商业片。”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很赞。

他的电影没有为了文艺而刻意去文艺的感觉,对白基本是都是普通的日常对白,不会去讲些深刻的大道理,很平淡,但却就是让人感觉很有文艺片的感觉,仿佛这种是自带的气质一般。

他的电影并不会因为那些艺术性的表达而让人感觉不真实,即便是在一些剧情很魔幻的电影里,比如莉莉周和凤尾蝶,都还是能感受到那种奇妙的真实感,并且那种真实感并不是通过血淋淋的现实这样直接的方式进行呈现,而是通过构筑细节来达成,就好像画素描一般。

正如前面所说,他并没有刻意去控诉,也并没有过激地表达,电影的基调都很平淡,两个人的沉默是经常发生的。

他的故事都很简单,情节也都很弱,故事的信息量也不是太多,甚至台词有时都不是很多,就像生活。

最初接触岩井俊二的电影就是《情书》,之后是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然后是花与爱丽丝。在大学看了凤尾蝶小说后,去看了电影,之前更喜欢书一点,现在更喜欢电影,之后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看完自闭了一晚上。

他很擅长拍少女充满懵懂,但却充满好奇的眼神。他镜头下的人物眼睛总是最亮眼的,通过那双眼睛你仿佛能看到这个角色的灵魂,就是有这种奇妙的感觉

看过他的电影,感觉有好多画面会感觉印象特别深刻,并不是因为那种壮丽到让人窒息的美丽,而是平淡但却无法忽视的纯真。比如,情书中最后博子冲下山坡大喊的场景,莉莉周中自杀的少女和之前她在太阳下淋浴,做凤尾蝶纹身的时候,花在应聘的时候跳的芭蕾舞,在杀人事件中在公园中与老人的对话,花与爸爸的对话,飞鸿唱my way,藤井树在雪白的窗帘下看书。

昨天《情书》在国内重映,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尽管是已经看过的电影了,但看完还是感动了很久。

在电影院看上个世纪的电影,有种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错觉。

在那个技术还不太发展的时代,导演专注讲一个故事,观众想要听一个故事。

老电影中颗粒感是今天数字时代已经失去的,在看这个电影中能够明显感受到这一点。在技术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接收特效轰炸,与此同时人们观影习惯逐渐改变的当前,电影已经逐渐不再绑定于电影院而存在。而为了能够吸引观众,电影逐渐爆米花化,娱乐化,故事不再成为主角,故事也不再重要。并且,受此变化驯化下的观众,也更加巩固只有特效好、爆炸刺激的电影才需要在电影院看的这样一种认识。

当然,追求大场面、爆炸刺激的电影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但这种观影习惯上的迅速转变应该是在进入互联网和数码时代,也就是千禧年左右开始的。

人们接收信息逐渐丰富且多样,相比较起来,这块暗室上的幕布所播放的东西逐渐黯淡了。特效是为了对抗这种变化的一种方式。而被滤镜以及各种手段包装起来、面向特定群体针对性服务的影片则是另一种方式,后者的出现同样也离不开互联网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双重加持,而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商品化日益加重。

当然,这里并不是片面地将老电影归为好,将新时代下的电影归为不好。只是个人喜好的问题罢了。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以前的电影或是其他经典,一方面是这些电影已经经历过层层筛选,也同时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技术不成熟的包容。前面提到的那些特效片,也是我进电影院的首选,而电影同样也是一成不变的,各个时代电影只是都有各自的特点,仅此而已。

特效逐渐变得寻常,也便意味着导演可以在故事上“偷懒”,而当故事服务某种情感某种诉求的表达,那么真实性也逐渐不再是问题。我们看到的画面逐渐变得绚丽多彩,而所看到的真实可能正在逐渐减少。

所以,走进电影院看老电影,像是经历了一种时光旅行。尽管奇妙,但当影片落幕,灯光打开,还是要回到现实世界的。缅怀如果过头,那便只是无谓的感伤。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