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撰述_如果电影_第四面墙_有长有短

分享到: ? ? ? ? ? ? ?


这个片子的名字叫《“ ”》,书名号框着一个双引号。

那现在开始

这个片子后期完之后我发在了B站上,看了片子过来找我聊天的朋友大都是带着一丝怨气的,他们很多人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想干嘛?” 我想着既然大家这么多的问题,那就通过观众的提出的问题来完成这篇导演撰述。看着也好玩。

1.“故事是什么?”

如果非要,非要给这个片子加上一个剧情,那我可以一句话回答:”这就是一个医生上门给精神病看病的故事。”

病人有两种症状,1.他觉得有人在看着他。2,他觉得自己经历的每分每秒,以前都曾经历过。医生无法理解病人,便哄着陪着他消磨这一晚的时间。

2.“病人症状的设定”

1.他觉得有人在看着他。

是幽灵吗?是他的妄想?他的病症?他在被监视的过程?不是,都不是,全部不是,如果理解不了的话,从根上大家的思路就错了。到底有没有人在看着他?答案是百分之一千万肯定的。

你。你。你作为观众,你就在看着他。


2,他觉得自己经历的每分每秒,以前都曾经历过。

他经历过吗?如果你能理解上面的点,那你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自己正在看电影的这个行为。

每当有人点开这部片子看一遍,那么他就重复一次自己这个夜晚做过的事情,他是否会觉得自己曾经经历过?

最关键的两点已经清楚,这就是这部短片的形式,老实说这部短片形式是大于内容的,但还有一句话我挺喜欢的:“形式即内容” 。

3.“开头的:‘照照镜子’”

有朋友在揣摩这句话,是否是一种自我审视。

是个屁。这是真正的照照,真正的镜子,真正的物理现象,真正的让你透着黑屏的手机屏幕好好看看自己的脸,看看是谁在看。

所有有意延长的黑屏,如果你注意到了这个点,可以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表情,疑惑,困惑,反感,厌恶,一览无遗。但你也和角色一样出现在屏幕上,那谁在看着屏幕上的你?

4.“注意想象”

没人能告诉你怎么看片子,我其实觉得我写这个东西不断表达我想表达什么挺蠢的,尽可能的想象,尽可能的去感受,框架已经给了,在我能力范围内的内容我也尽可能的做了,剩下的就看观众了。

这部片子里很多的声音元素,场记板的声音,放映机倒带的声音,进度条拉动的声音,等等,都是在后面才给了画面去对应。

5.“不连贯的画面和场景号”

如果能慢点看的话,大家能发现,在看电视的那一个桥段(1:54),三个镜头,(全景正背)-(过肩正侧)-(全景正背),两个(全景正背)的电视机是不一样的。剧本里写的是:“两人坐在椅子上看电视”他们应该在这个场景看电视,这是设定,他们一定会这么做,但并没有规定电视大小。两次不一样,其实是在说明这是同一空间的不连续时间。开头的医生走进门和结尾的走进门的相似镜头也有类似的体现。景号的不连贯,是因为这部片子原本的剧情,病人和医生都没有意识自己活在电影里时候的原本剧情,是按着景号走的,有心的观众可以试着排列一下。

这种碎片式的画面和景号会引起观感上的不适和困惑,但这种不适,也是情绪。

6.“我看着不适,是因为割裂感”

电影能有代入感,电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人们为之感动为之快乐,但如果电影意识到了自己是电影,他们的故事就是自己是个故事,而好玩的来了,尽管观众们毫无代入感,毫无观影体验,但真正能理解这部片子的人就会知道,观众是这部影片的一部分。没有观众,就没有病人被人看着这一说,没有观众,就没有人播放让他再来一次这一说,从你点开这个片子,甚至还没按下播放键,这部电影就已经开始了,这当然没有代入感,观众为什么要代入自己的生活?

但其实这是一部需要观众主动代入的片子,这么说挺狂妄自大的,观众脾气上来了给你一关不看了。不看了好啊,这种关掉的行为又体现出来了一件事情,你随时可以左右他们的世界,你随时都可以。

7.“四维生物和似曾相识”

“在三维的基础上,加多一条时间轴,四维生物能在这个时间轴上活动,活动形式不一,但我觉得是看,四维生物在看着我”这是片中病人对自己病症的解释。

我想着这个片子,多少的依托着一个现实物理理论,而不是单纯的设定,如果是单纯的设定,那就差了点意思,还没走出来,这依旧还是个故事。但四维生物的定义,多少和我们契合了。

这题的前半部分我想用自问自答来回答

电影里的人物,他们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哪个维度?不要考虑我们怎么认为。

答案一定是三维。

电影不是实时的,电影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快一百年前拍出来的,如果电影里的人物觉得他们是三维的,那我们在看着一个五十年前的三维世界,我们的视觉就做到了在时间上活动。

我们相对于他们,我们就是四维的。

有意思的来了,我们也会有某些时候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多种解释,很多种。那试着代入一下进入这个片子,你的100年人生,就是一部时长100年的电影,你的死亡就是这部电影的结束,结束之后再被人按下播放键,重新来过一次,唯一不同的,是观众换了,和你多了那么几次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说法没法证伪,因为观众又没死过。尽管不科学,但契合这部片子。要科学去图书馆,看什么电影。

8.间离效应

“间离效果(defamiliarization effect)是指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是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摘自百度百科

也就是第四面墙,打破第四面墙的电影有许多,漫威的《死侍》就是个例子,死侍会和观众说话,会挑逗观众。这就是打破间离效应。

这部片中有一幕,两人在放映室跳舞,莫名其妙的乐队进场,上舞台,医生拿着酒瓶干碎了病人的头,把病人按在地上殴打,舞台上的乐队置若罔闻,像是没有看到一样继续演出。

反向的间离效应,谁才在舞台上?谁在看着谁表演?电影是个舞台,舞台里的舞台又是在和谁间离?

这段同时也是病人和医生情绪外放的体现,荒诞,无序,混乱,突兀,各种莫名的奇妙与不合理,混杂在一起也许观众能体会到那种情绪。

结尾的字幕(10;1),演出继续,置若罔闻。

我重新提及一下第七个问题对于似曾相识的回答

你的100年人生,就是一部时长100年的电影,你的死亡就是这部电影的结束,结束之后再被人按下播放键,重新来过一次,唯一不同的,是观众换了,和你多了那么几次似曾相识的感觉。

补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电影,时长有长有短,有些人刚开始就结束,但他们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继续,这个世界就是故事线的穿插和间离,就算我的故事明天就会结束,剩下的演出依旧会继续,这是间离,而穿插,我们相互之间只是对方故事里的角色罢了。说起来挺唯心的,但我真正想说的是:

唯有我心无可撼动,世间万物皆可为虚幻,只有人类经验中的时间是有意义的,人类记忆之外的时间纯属幻觉。重复一千万次又如何,只要还记得,只要在思考。

还有就是,尽管片子结束,他们的世界依旧在继续,间离效应,我们也该回到我们自己的舞台上了。

9.结尾的自杀,两人的死亡

论述到这里,是可以理解了结尾相似镜头的含义,又是一次新的开始,而这一次病人再一次自杀,医生失去了第一次看见病人自杀的焦急,取而代之的是淡然自若,门上的纸板上写着:“没有下一次”。中间经历了几次重复,观众并不知道,但至少,重复到医生已经对病人的死亡麻木了。医生的死亡是病人造成的,病人认为医生永远也记不住这一次发生了什么,永远可以重新开始,但医生想起来了,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虐杀病人。“没有下一次”的纸板,是一个双关,病人对医生说;“你没有再杀我一次的机会了”片子对观众说,要结束了,没有下一次了。

10.倒退的进度条,模糊的字幕

双引号,永远框着的是观众的脸,和不属于电影里世界的东西,比如一些我想和观众说的话,剧本。

11.制作过程

终于到了最令我难过的问题,这部片子甚至还不能算是完成,因为其实观众目前看到的成片,镜头只有原来分镜表里一半都不到。是的,这原本是一部纯粹的剧情片,讲述病人和医生在无限的轮回中挣扎的故事,依旧是利用的这种形式,但并不实验化。因为素材的缺失导致作为导演的我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我的故事。

问题出在哪里?

1.制片计划的不完善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