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一直在崩塌_白色巨塔_学术会_精神导师

分享到: ? ? ? ? ? ? ?

作者:Reese Root(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55695835/

在所有职业中,医生是极其特殊的一种。除了传统意义的救死扶伤,医生还身兼研究、发展医学的期待。面对病人的疑难杂症,医生基于经验和科技限制的束手无策常常被误解为“平庸无能”,医生大胆采取的某种非传统治疗方法常常被质疑为“用病人做实验”,一旦失败会对自身职业和病人的造成双重挫折。尽管行医的基础来源于自然科学,但它并非纯粹的自然科学。爱因斯坦说:“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但只要涉及和病人相处,科学伦理之外,医生不得不背负另一重“医学伦理”的锁链。举个例子,最极端的“电车难题”:医生是否可以摘除一个健康人的五种器官来拯救另外5个濒死的病人?或者日常的“白色谎言”:医生是否有义务完全告知病人的真实病情?人类的道德原则常常相互抵牾,是否有权力要求为我诊治的医生遵守我的道德原则?


“白色巨塔”来自日本作家山崎丰子的同名小说,由于小说、根据其改编的各种版本电影和电视剧(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区均有翻拍)的广泛传播,白色巨塔已经成为医学和医疗制度的代名词。日本的电视剧《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在片头用“白色巨塔,已经开始崩塌”讽刺日本公立医院制度的腐朽。但在我看来,白色巨塔从建立伊始就一直在崩塌,不仅仅是因为某种医疗制度的掣肘,而是医生这一职业本身依据的道德原则处于模糊和分裂,并且注定永远无法统一,此种“崩塌”是广义的崩塌。


社会派作家山崎丰子在《白色巨塔》的后记中记叙了自己作为门外汉写作小说的第一部时,着重在揭露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医疗制度的弊病,描述“误诊却让医生胜诉、患者败诉,如此泯灭人性的官司”,然而读者认为“作家必须顾及小说带给社会的影响,结局也该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所以在一年半后山崎丰子着手续写第一部,结局最终改为主人公财前医生败诉,这便是小说的第二部。《白色巨塔》作为日本文坛首次出现的以医疗题材的小说,离不开山崎丰子的努力,她积极采访医学专家和法律界人士,写作中她说, “医疗纠纷并不是这部小说最主要的议题,但若要透过医疗纠纷官司来呈现人类生命的尊严,就不得不彻底研究搜集医学及法律资料,否则无法着手撰写”。


山崎丰子的野心远不在于揭露一起医疗诉讼,《白色巨塔》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也不只是官司输赢的悬念。放在如今的环境下,小说最终法院裁决为“以一般的医学常识认定,本案件为极为罕见的病例,所以财前被告的误诊,在第一审时判决为不可抗力之因素,这是适当的判决。但经由最基本的医生道德考量,终于让佐佐木庸平的遗族获得胜诉。”财前医生的败诉被归因于没有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和财前自身的道德水平,这样的判决实在是险之又险。读者作为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也许觉得心情畅快,忘记了判决当场众多医生的愤怒。山崎丰子自己也承认,日本众多医疗事故的判例中,患者一方很难胜诉,除了专业信息地位的不对等,还有医疗水平自身客观的限制等诸多因素。


按照情节,《白色巨塔》整两部包含关于主人公财前医生的主要5个章节:竞争教授位置、诊治佐佐木癌症的失败、一审中财前胜诉、二审中财前败诉、被查晚期癌症后去世。财前五郎的活动是主线,里间修二是第二男主角,两人面对同一件事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原则。其他人如东真藏、鹈饲教授、关口律师、东佐枝子等人作为配角,作者也往往不吝笔墨,刻画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小说中高潮迭起,各个章节内都有独立的高潮和悬念,并且常常双线并行。比如在诊治佐佐木部分,财前忙于准备学术会议,里间默默关心佐佐木一家病情;又如在二审中,财前在监督新医学大楼的施工和竞选拉票,里间和关口律师忙着寻找专家证人。这其中东佐之子渐渐对里间产生情愫,却只能及时止住。尽管是第三人称,作者在叙述中多次变换叙述视角,力图叙述的多样性和对环境的多层交代。我个人先看完2003年日本富士电视台的电视剧版本,然后再阅读小说,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小说的文本情节和叙述技巧太适合改编成电视剧了。


无论是小说还是2003版的电视剧,财前五郎和里间修二作为双主角,两人的对比贯穿于头尾,作者的用意很明显,她向读者提问:对于病人,到底需要怎样的医生?对于医生,到底需要怎样的职业伦理?财前坚信医技至上,对自己高超的手术技巧表示极端自负,并认为病人应该100%听取医生的意见,不要质疑医生的诊疗方案,对病人的关怀落实在提高医者手术技巧上,他愿意为了当上教授默认同意向各方打点关系;里间是内科医生,在诊断中坚信以人为本,他愿意为病人争取一张用于临终关怀的病床,愿意顶住病人不耐烦的呵责劝说病人做细致检测,愿意顶住系统内部压力做病患的证人、支持病人向医院发起诉讼,最后他甘愿被医院系统流放到大学医院之外,面临职业生涯的大退步。


用一句话总结,财前是功利主义者,利益最大化是他的行事原则,“利益”不止是自身职位等名利,还有提高医生技术、提升医院整体水平等更远大的目标。里间则是纯粹的康德道德主义,永远不把人作为目的(never make people as a purpose),他的行事原则是基于责任感一样的道德义务。举个例子,里间医生请求财前为患胰腺癌的病人小西菊开刀手术,财前欣然同意,但他的理由却是:“如果开刀检查后发现那个肿块真的是你所说的胰脏癌,那患者可是赚到了,而我也赚到了,毕竟胰脏癌的手术很难碰到”,但财前要求手术必须在周六进行,瞒着将病人诊断为“胃癌”的鹈饲部长,否则会被看作是冒犯上司,影响自己竞选教授。再举一例,里间觉得病人有必要在大学医院休养一直到去世,走完最后一程,但是财前和鹈饲的反对理由是:休养的病人占着大学医院宝贵的床位,让其他求医的患者无法住院,这难道不是一种作恶吗?


除了这种关乎小说主题、内容上的对比。作者围绕着里间和财前,设置了更多形式上的类比:对于教授后援会财前妻子和里间妻子的不同态度,财前的情妇和里间的婚外追求者东佐之子,财前的外科和里间的内科,财前的精神导师鹈饲和里间的精神导师大河内教授,一审后财前地位稳固和里间的被流放……尽管里间是小说中的暗线,他的心理刻画篇幅远少于财前,但并不妨碍读者喜爱这个人物,将他看作小说的第二主角。


重新回到山崎丰子提出的那个问题:作为病人,大都期望碰到像里间那样无微不至的大夫,而作为体系内的筹划者,给病患的生命定一个价格标签对于核算成本是必要的,至于定多高是另一回事。医生本身永远无法解决这样的矛盾,正如律师无法决定法律系统对于被告是否公平,他只能基于自身的角色为被告和自己努力筹划利益。


财前医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的功利主义时常被读者厌恶,因为读者作为局外人,有天生的同情弱小的心理,但读者不得不承认,财前是一个手术技艺高超的胃癌专家,病人在技术一般和高超的两个医生前,往往选择后者,即使后者可能对自己态度凶横。而到最后,读者会同情这个过度工作、嗜烟如命的医生。作家安排财前身患他最专攻的胃癌晚期,并请自己在小说开篇最大的敌人东教授作为开刀医生,借此和东教授达成和解。财前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小说的结尾充满了宗教般的慈爱和神圣:


“不知不觉中,天空渐渐泛白,窗外射入破晓的曙光,镶嵌在解剖台壁面上的大理石闪耀着洁白的光辉。圣歌般的弥撒曲犹如从天而降,在里见耳中渐渐高亢。财前忘了医疗乃是上帝的祈祷,也因此在白色巨塔中因野心而迷失了方向。庄严的弥撒曲洗涤了财前的灵魂,并与破晓前的清澄曙光融为一体,震撼着里见的心。一股悼念财前之死、为财前祈求冥福的强烈感触,涌上里见的心头。”


在阅读中读者始终纠结在财前和里间两人的不同选择和最后命运的弄人,孰是孰非,难有定论。或许,本来就没有答案。


小说在最后,财前心中念念不忘的白色巨塔还未完全建成(他想请里间修二进驻癌症研究中心),但是他已经等不到了,可能这也是山崎丰子自己对白色巨塔的讽刺吧!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