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武士道与核阴影下的日本电影文化_科技的力量_你睡着的时候_原子弹爆炸

分享到: ? ? ? ? ? ? ?
“第三次”核打击下的“哥斯拉”

1954年3月1日。

太平洋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美军将当时威力最大的氢弹进行地表试爆。

警戒线之外,一艘名叫“第五福龙丸”受到核污染的波及。

所有船员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一直处于放射性降尘的照射下。

一半以上的船员在半年后死于急性放射病。

周围数百艘渔船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

广岛和长崎的核弹爆炸余音还未未消失,“第三次”核武器的打击,让日本国内陷入一片恐慌。

随后,导演本多猪四郎制作的《哥斯拉》登上荧幕。

这个狂暴无比的变异怪兽让日本举国上下感到震颤,广岛原子弹爆炸时血肉模糊战火纷飞的经历马上出现在了每个人的脑海中。

正如1954年《哥斯拉》开场,科学家的第一句话:正是由于氢弹试验,哥斯拉巨兽才被唤醒。

电影《哥斯拉》(1954.日本)

核阴影下的日本影视文化变异

哥斯拉体型庞大,血厚防高,嘴里还有无视一切防御的神圣伤害射线。

很明显,导演想通过这个巨大怪兽对人们造成的创伤来表达对于核弹的深深恐惧

矛头直指着核武器。

正如那句话所说:人们害怕的不是恐惧的到来,而是等待恐惧的到来。

所以,导演并没有选择直接拍摄核武器爆炸这种理性直白的场面。

这头巨大的怪兽,潜入海底,随时登录进行肆无忌惮的破坏。

可能在你睡着的时候,也可能仅仅是你出门散步的时候。

所以,哥斯拉的初始荧幕形象,难免隐含了对于核武器的憎恶。

“胖子”哥斯拉

憎恶与向往,尚武文化下日本民众对核武的双面态度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

对核武器充满着恐惧

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

对核武器无比向往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片争议中的日本政府建立了核电站。

直到现在,五十多座核电站环绕在日本的海岸线。

如同1988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发生两年后,东京日比谷公园内,两万日本民众抗议反核。

这种既爱又恨的矛盾又是因为什么?

战争的记忆让核武器成为日本人的心魔,同时又激起了日本对于核武的向往。

从明治维新到现在,日本一直是一个阶级意识非常强的民族。

慕强鄙弱的心理是尚武文化的根本。

即使太平洋战争频频失利,但日本人凭借着极端的尚武精神,提出玉碎计划和本土大决战,即使美军拥有绝对性的优势之下,极端主义下的神风敢死队,就是对美军坚船利炮无所畏惧的表现。

太平洋战争图选


但最终,科技的力量凌驾于武士道和尚武精神之上。

广岛、长崎的蘑菇云成为了笼罩在日本民众心理永远的阴影。

核弹这种摧毁日本“玉碎计划”,一瞬间就能决定胜负的武器,当然是尚武文化最渴望的追求。

对于经历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争这些现代化战争的日本来说

核武器是治愈他们顽疾的唯一良药。

战后日本收到制裁条约,军事力量无法实现,于是就出现在了文化作品之中。

宇宙战舰大和、机动战士高达就能说明日本人的核弹欲望。

新世纪福音战士

核废水进入大海,哥斯拉是否会真的出现?

这一矛盾的心理在《哥斯拉》的结尾体现的淋漓尽致。

表面是怪兽哥斯拉进行着破坏,实际上是由于人们无法控制科技的力量而造成的结果。

影片最后,科学家带着氧气破坏装置消灭了哥斯拉

说明的是能够拯救科技之恶的仍然是科技自身

就像大数据服务着每个人,又在窥探着每个人的隐私一样

人类无法完全掌握科技的力量,难免随时伤害自己。

为什么最终杀死哥斯拉的是氧气破坏装置,而不是氢弹核弹?

影片最后给出了答案,哥斯拉死后,山根博士说:我不认为那是最后一只哥斯拉,如果氢弹继续爆炸,他的同类仍然会随时出现。

氧气破坏装置代表着自然规律法则,告诫者人们科技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至今,不光是日本人,全人类都处于这个矛盾之中。

一边呼唤内心的科学良知和对自然的敬畏,一边又通过科技的力量攫取更多的资源。

近日,日本拟将核泄漏材料倒入大海,不知道哥斯拉是否会真的醒来…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