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家的剧,不上9分就是失败_中心主义_迷你剧_沾亲带故

分享到: ? ? ? ? ? ? ?



新近连载的迷你美剧《东城梦魇》(Mare of Easttown)在豆瓣上有8.9的高分。HBO的电视剧,再一次证明了自身品质。

图片

所谓「东城」,其实直译是「东镇」,这座宾夕法尼亚州的典型美国小镇被镀上了一层虚构色彩,实拍地也在周边街区。而「梦魇」(nightmare)是借剧中女主角Mare的名字进行发挥。这单词除了有「母马」「母驴」的意思,还有「月球表面阴暗部」的指涉,这非常符合女主角的当下状态,至于「梦魇」,更是可以形容包括她在内的小镇居民的现状。

《东城梦魇》讲的是已为人母的17岁少女艾琳惨遭杀害,周遭人等被本就存在的低气压推向了崩溃边缘。这样的侦探故事疑窦丛生,谁是人谁是鬼就像一张张等待揭晓的底牌,观众随同主角,即奉命侦查的刑警梅尔,一同在乱局中抽丝剥茧。那卸掉上帝视角后的参与感,就萌生了强大的吸附性。


图片


前三集嫌疑焦点不断转移,观众像被黏合进这个湿漉漉冷冰冰的生态里,不止是想要一探究竟,更是见识到被谜题诱发的焦虑与恐慌出来作祟。换句话说,就是同在安全感越来越欠奉的时代里,谁都要一次次艰难躲避致郁的可能。社会、职场、家庭所网罗的一切具有腐蚀性的关系,以冷热暴力、恐吓、质疑、拖累等等形式把人逼到死胡同。这种深层次的共鸣一旦被释放,就格外有后劲。

这样盘根交错的复杂故事,内涵有了,相应的节奏、摄影与配乐也都有了,就更不能容忍演员在表演上掉链子。很显然,《东城梦魇》没有在这方面掉以轻心,比如男主角理查德的演绎请来了《记忆碎片》的盖·皮尔斯,雅痞作家自带隐衷的神秘感悉数上身。与梅尔搭档的刑警科林由埃文·彼得斯饰演,这个被电视大咖瑞恩·墨菲调试出百变姿态的演员,如今又多了一张服帖的面孔。


图片


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十年前跟HBO、盖·皮尔斯合作迷你剧《幻世浮生》并斩获金球奖限定剧/电视电影最佳女主角之后,她又扎入了另一个苦困的灵魂里。

她演的梅尔,是剧中最痛苦也最纠结的一个角色。不过四十多岁,她就已经当了奶奶,可孙子才四岁,儿子就已经去世两年。因此引发离婚后,前夫即将步入第二段婚姻,她依然活在无从倾诉的内心牢笼里。事业上,因为未能找到失踪一年的女孩凯蒂,她被对方母亲死咬不放,艾琳死后,她更是在调查中落入人际漩涡,无法脱身。


图片


无数的惨事与破事把她压得喘不过气,但她习惯性地把一切往心底挤压,仿佛只要对自己够狠,就能跑赢那些阴影。而最终,她成了一个郁郁寡欢的人,这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折磨,但折磨又是她所病态地需要的。

面对这样一个低到冰点的「致郁」系角色,温斯莱特太会呈现其中的饱满张力了。剧中大部分时间,她就是一副把厌倦写在脸上的态度。很典型的场景,就是开篇时面对局长的要求,坐在沙发上的她欲言又止,却把种种懊恼、恶心与焦躁揉到一气呵成的表情上。


图片


这样一个倾诉欲极低却从不遮掩内心活动的人物,晴雨都要靠神态呈现,可外露的,永远是表层反应。她的内心戏,只在非常罕见的机缘下袒露。那次她提前跑去跟医生问询,谈起儿子自杀前夫妻俩的瞎忙活,以及之后对撒手不管的懊丧,渐渐泛红的眼圈被脸上的疲倦衬得格外戳心。


图片


温斯莱特的脸在这些时候,尤其值得一品再品。你能从她躲闪的眼神里找到生活将人生吞活剥后的凄迷与惶惑,不是怕灾祸再度降临,而是怕好事竟然靠近。

她实在是那种能够把创口连皮带肉一点点撕给人看,却能勒令自己镇静得近乎自嘲的一流演员。她所传递出来的痛感,是深入骨髓神经的那种层次。

对此,很难不联想到《菊石》里的玛丽,人心比那滨海长年累月的寒气还要低温,说什么也不允许自己把情感热络起来,仿佛只有过火,然后熄灭的命运。一定程度上,这是跟梅尔最具共性的角色,她们都叫人齿寒,也都叫人心伤。


图片

《菊石》


温斯莱特在出道初期演尽各种热烈女子,譬如《理智与情感》的德玛丽安、《泰坦尼克号》的罗丝等等,而人到中年,越收束,越淡漠,就越有人世况味藏在那冷却的面容里。她早早就抛弃了所谓的明星光环,不追求那种精致的外在美,反而能够以一种松弛,甚至是黯淡的姿态去跟那些受困的女性产生不着痕迹的融合,从而拓宽了她在表演上的广度。


图片

《泰坦尼克号》


但当然,温斯莱特在挑戏上有着非常驳杂的口味,她的乐趣恰恰在于,以一种剧抛脸的形式去征服一个又一个剧本。因此,她自然是跟作品相互成全的演员,《东城梦魇》之所以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强烈的戏剧张力,她绝对功不可没。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大牌电影演员走入小荧屏时,「小镇」「少女」「凶杀」都是很被看好的故事元素。大卫·林奇执导的《双峰》自是经典中的经典,而艾米·亚当斯主演的HBO迷你剧《利器》,则是跟《东城梦魇》拥有最多共通点的「小镇少女凶杀」类别。


图片

《利器》


在这些故事里,总是十几岁的女孩子被残忍杀害,艾琳死前中枪,死后被扒光衣服丢弃在溪边,《利器》的受害者则被拔光一口牙齿,全都骇人听闻。为了查明真相,男女主角开始调查,必然地有一个刑警之外,也必然地有一个外地人(在大女主戏里通常由男性充当),这就提供了两种视角,在对比中能够看到当地风俗、人际关系的荒谬之处,以及这荒谬与案件的密切交集。

调查时,凶手的嫌疑不断转移,每一个相关人员都背负着反转的戏剧功能,而身为本地人的女主,身边人更是脱不了干系。在心怀鬼胎的众生背后,被害者能够引起误会的背景,最终都会指向相对纯净的心灵,而这种反差,更增添了讽喻意味。


图片


对应生活一塌糊涂的女主,受害者像是她一个并不遥远的写照。在无从欢笑的生活里,婚姻或感情如同笑话,退缩到擅长的工作中,工作却只给自己递上另一只马蜂窝,外在的酷烈与内心的焦灼早已狼狈为奸,要她如此这般地活着,与那些躺在六尺之下的可怜人似乎没有太多实质区别。

《谋杀》《无所作为》等等美剧也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设定,但是,发生在都市里的谋杀,有着不一样的疏离感与无力感。「小镇」之于《东城梦魇》《利器》以及《真爱如血》《绝望主妇》等等涉及凶杀的悬疑剧集,是一个具有地方保护色彩的密闭空间。


图片

《谋杀》


说白了,小镇居民就像是一个规模翻倍的大家族。诚如科林对梅尔的调侃,「这些(与案件相关的)人有你不认识的吗?」答案当然是「没有」。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伍斯诺在《小镇美国》里提及一份全国性的调研,小镇居民基本上认识所有邻居,而在大都市里,这一比例会降至14%。

正因人与人之间多少有些沾亲带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关系使得人情世故格外复杂也格外重要。伍斯诺采访了一位「尽量保持中立」的小镇管理者,他说,「人们都避免成为政治家,他们依靠传统的看法和观念来处事……我们在地方就把事情解决了,因为人们彼此认识,只要做正确的事就可以了。」

不难想象,这「正确」二字就是最多文章可做的地方。它的标准更倾向于社团利益,或者群体利益,却不一定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确」。不同个体为了实现分了岔的目的,必然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而这正是《东城梦魇》剧情的推力。


图片


我们要知道,美国有超过3000万人住在相对自给自足的小镇。小镇介于繁荣都市与偏远农村之间,僻静安宁但是单调乏味,独门独户而又知根知底。在这些中老年居民偏多的小地方,资源与机会相对稀缺,但是自由、关爱与信任,都能相应地聚集起来。

对于凶杀悬疑故事的创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基本认知里,提取可以拼贴融合的故事背景,而适时放大一些二元对立的概念,甚至是刻板印象,让角色在更为极端的环境里进行一场又一场社会实验,确实是更为便利也更为有效的。


图片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在这类大女主的凶杀悬疑故事当中,还有一个特点被突出了,那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甚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延续,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鲜事物、多元文化做出了排斥。

也许可以说,它呈现了一种「男性中心主义」的特质。我们能看到在这些地方,白人直男在整体上具有更高的话语权,也更是小镇生活,甚至是某种「美国性」或「国民性」的代表,而这就与都市多元平等的标签产生了实质的撕裂感。那在这里针对年轻女性的犯罪,就有了更多对传统恶习的控诉。


图片

于是,梅尔们的所作所为,是以一种不在乎或者不折服的态度,去挑开早就浑浊不堪的现实,曝光男性潜在的暴力与权力,以及女性蒙受的轻慢与痛苦。而在这些探索中,女性之间的嫉恨也是反思空间很大的考察对象。艾琳需要招架来自男性(亲密关系)与女性(社交关系)的双重羞辱,就是非常具有情绪感染力的观察对象。

到了这个阶段,小镇就不再是小镇,「现实」也从带有虚拟性质的小镇,跃上了不分地域的人世间。故事放置到这些地域与关系网去打量,它们就带出了更具普世性的议题。


图片


比如适才提到了女性恶劣却未必自知的生存环境,外有小镇文化的钳制,内有原生家庭的侵蚀,艾琳强烈的讨好型人格就是一个明证。这种人格上的矮化有多可怜,这个病态社会与黑暗人性就有多可怖。

但在如此不可靠与不可信的关系网络里,也有一些珍贵的守望相助,例如艾琳与唯一的好友杰茜,梅尔与闺蜜洛丽。只是这些都不过是暗夜微光罢了,兴许故事最终依然能够等来一刹放晴,但是这类故事依然像是现代寓言,特别是,比起西方都市生活,这样的小镇模式对我们来说根本不陌生。

哪怕《东城梦魇》在月末画上句号,这些年来我们所见识的人间梦魇也不会得见终止。那么,这样的故事依然很有拍下去的必要。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