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的虚构处理_罗贯中_黄巾起义_捉放曹

分享到: ? ? ? ? ? ? ?

在我们看《三国演义》(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里,总会感觉到部分人物的角色行为难以理解,人物性格的转变突兀。


比如第四集孟德献刀里,曹操还是借宝刀刺董卓的热血青年,怎么就下一集就突然成杀了叔父一家,成了喊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冷血暴君呢?

第五集孙坚因为袁术为播发粮草被董卓击败差点丧命,怎么因为袁术随便杀了一个谋士就轻易原谅,和好如初呢?

在史实中,曹操刺董卓确有其事,但后面起了疑心杀害了叔父一家以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那句名言都是民间小说虚构的(如京剧《捉放曹》),被《三国演义》沿用,为了更加艺术化地叙述陈宫与曹操决裂的经过。

其实陈宫是不满于曹操在兖州时的治理方略,于191年曹操领兵征伐陶谦期间叛变,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引领吕布进入兖州。

详见 《三国志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而孙坚被董卓打败陷入危机则是因为孤军深入被溃围导致的。

《英雄记》:初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馀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军到广成,去阳人城数十里。日暮,士马疲极,当止宿,又本受卓节度宿广成,秣马饮食,以夜进兵,投晓攻城。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城中守备甚设,不可掩袭。于是吏士饥渴,人马甚疲,且夜至,又无堑垒。释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惊,云“城中贼出来”。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行十馀里,定无贼,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欲进攻城。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

他最终反击成功,在阳人一役获胜后,袁术怕他争功不发粮草时,孙坚就连夜乘马到袁术帐下要求发粮草。于是袁术马上下令给孙坚调拨军粮,孙坚才回营。因为这件事还未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此时同盟暂时还未破裂。

《三国志》:是时,或间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阳人去鲁阳百馀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术踧踖,即调发军粮。坚还屯。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令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坚乃前入至雒,修诸陵,平塞卓所发掘。讫,引军还,住鲁阳。

—————————————————————————————————————————

所以说,我们应该把《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来看待,真想从那段群雄纷争的历史中悟出点什么,还是去读史书比较好。


因为《三国演义》是标准的“依史以演义”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自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所谓的“依史以演义”,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真实有所认同,有所遵从,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泾渭分明地去褒贬历史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

在百姓的角度,以“仁治”为代表的刘备及诸葛亮、关羽等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是他们所仰赖的;而心狠手辣的奸雄曹操,虽然做出来许多政治和经济上的贡献,但依然是被厌恶的,毕竟曹操为了立威经常屠城(当然这事在当时不少见,往前秦汉的战争时期,则是几乎所有你听过名字的将相王侯都干过这事)。

而罗贯中作为民间作家,所著作品肯定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因而美化了蜀汉阵营,贬低了曹孙阵营,也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才能受到普罗大众的一致喜爱,衍生的各类戏曲、评书流传至今。

(图库随便找的封面图,不代表本人XP)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