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53:《末代皇帝》_坂本龙一_袁世凯_在清朝

分享到: ? ? ? ? ? ? ?


皇帝既是权利的象征,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的象征。


能够被最大限度还原的皇帝,也只有离我们最近的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先不说电影的内容如何,能够想到去用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为主角去见证时代的变革,确实是难度较大,毕竟关于中国皇室的故事,对于大众来说,始终是个神话,说它是云中楼阁,一点也不过分,还原度越大,能够为电影带来的好奇增益也是越发积极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溥仪的出生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一个没落的王朝将会在下一个王朝到来之时瞬间土崩瓦解,然而清朝的灭完没有像曾经的历史剧本去表演。在它之后出现了太多的势力,封建与反封建的社会性质还未深入人心。就是那样一支本该消亡的血脉一直在各种势力与思维中苟延残喘,属于溥仪的命运总是那样的曲折。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豆瓣)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电影是电影,历史是历史,不能将电影中的片段当做真实的历史来看待,这样很容易对历史造成误解。我们能做的是从电影中得到关于历史的大概的片段记忆,后面可根据个人兴趣对该段历史进行深入了解。

关于电影的剧情,我不想多说,毕竟对该段历史不是特别了解,只能从电影中去得到一些属于自己的激动。

1908年的北京,此时的清朝已经步入它的衰落期了,然而属于旧时代的权威还在维持着它最后的尊严。马上的将士还能展现出他们的军人风采,这样的将士放在其它年代我倒不意外,只是19世纪初的清朝与之后衰败的模样,中间的差距让人感慨万千。

溥仪的出生和机遇似乎都是一种巧合,某些特别的因素相互交融,最终使得他成为了当时的动荡的一种象征。在这象征的背后,必然要承受着同龄人不必遭遇的一切。因为身份的特殊,他必须穿上特殊颜色的服饰,后宫深院之中,即使是生母,也不得一见。即便身处万千侍从之中,‘朋友’一词还是成了不能触及的忌讳,溥仪的一生,最不缺的就是孤独和寂寞,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舍弃这一标签,偶尔还过度渲染一下,也还行。

在舍弃了朋友之后,回报也是巨大的,每次出行的队伍之大,所带行李之多,都让人望之敬畏。可能最为夸张的还是饮食,虽不及‘满汉全席’那样的规模,但小小一人,桌子上的菜品之丰富,不可不谓之奢华。在那样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皇宫之内的奢靡与宫墙之外的极寒,似乎成了世界上最不可能的存在。

电影中的溥仪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扮演者始终能将属于皇帝的那份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身处险境,也能尽可能维持皇帝的礼仪。愤怒、悔恨、着急、哀愁、高兴,无论程度多深,都要控制,不能像大众一样的尽情流露,这样可以说他有礼仪,但说他可悲也是实情。还有电影的选角也是挺不错的,溥仪的扮演者的五官挺精致的,有时候的侧脸挺帅的,有种吴彦祖的感觉。

电影中的政治我认为是电影中最耐人寻味的部分。中国封建社会世袭下来的政治制度存在着太多畸形和不合理的部分,在清朝的时候,慈禧的地位权力即使是我这样的历史无知者也能有所耳闻的,溥仪的未来是被慈禧选择的,然而傀儡式的政权并没有随着慈禧的去世灭亡。当一棵大树倒下,会有更多的树木取代原本的位置,奸臣也好、宦官也罢,一切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溥仪太过年幼。随着新时代的枪声想起,谁也不能阻止巨大的社会变革,然而旧时代的余威尚在,袁世凯的崛起与衰落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当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那一刻,是何种的滋味?后来的伪满州国既能理解为是溥仪从政局出发作出的无可奈何的妥协,也能理解是日本根据它们的国家制度对当时中国的一种政治尝试,虽然失败了,但确实是日本对中国的一种政治解读。在此的话,不得不提到一本名为《菊与刀》的书籍,里面有一些日本独特的观点理解及行为解读,然而它的作者是一名美国人,正像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一名意大利导演。

关于这部电影,它的主题曲是坂本龙一先生创作的《Rain》,电影多次使用不同的风格去演绎该曲,在恰当的时刻随着音乐的响起,多种滋味开始杂糅,人物的爱恨情仇,渴望为不可及的欲望若隐若现,与电影的主题交相呼应,不可不称之为‘绝唱’。

最后补充一点个人观点,一名外国导演从他的视角对古老的中国进行一种解读,这是可以的,并且他的观点已经大致符合那个时期的面貌,这是难能可贵的。为了能让更多的国家去理解这部电影,选择用英文最为人物语言,虽能理解,但却不能更好地诠释那个时代的悲剧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略微可惜。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