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合格的大众文娱创作,我愿称之为《演义》2.0_品三国_罗贯中_百家讲坛

分享到: ? ? ? ? ? ? ?

《品三国》系列,我看了不下10遍,对我确实有影响,不光是对我,对后续的文艺创作都有影响。《新三国》就差把易某人的名字写在标题下方了。《历史喵》系列不少地方采用易某人的观点,以为还能迎合大众口味,竟然不知电视台放送和网络平台放送是不一样的,受众不满意的骂声是直接能传递到制作方耳中的。所以有人要说《品三国》只是易某人自己的观点,并未对人们有影响,恐怕说不通。易某人阐述观点的同时也在输出观点。

不妨想想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易某人改变的只是民间形象?而不是历史形象。

《百家讲坛》是娱乐化的节目,本就缺乏正反方意见都参考的研究精神,而这恰好暗合了某些媒体人先有观点后找依据的不健康的调研方式。只有把易某人作为一个水平飘忽不定的作家后,才能理解为什么易某人疯狂对标罗贯中而不是陈寿,也才能理解为什么罗贯中等一系列民间人士立起来的民间形象能被同样的民间“研究”改变,也才能理解为什么易某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够全面甚至曲解,因为这同样是民间人士艺术创作的手段而已。

那么为什么一个民间艺人要不断地往史实上靠拢以至于说出“我只看陈寿的《三国志》”呢?

噱头,一个善于经营的作家自然会有一套营销方案,不断地告诉众人他比罗贯中跟贴近史实甚至“就是”史实,哪么自然能吸引小说读者的关注。再加上易某人能把经典通俗化的本事(这在“节选”尹宣先生的译注时有所表现),那么自然能改变这个民间形象了。于是曹操是个不确定屠城与否的可爱的奸雄;关羽是个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的伪丈夫;刘备就成了彻头彻尾的伪小人,不能叫伪“君子”了,因为易某人连皇室宗亲的身份都被质疑;袁绍成了随时都准备屠城的急功近利、徒有虚名的蠢货;诸葛亮成了空有热血、样样都会样样稀松的傻小子。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当下的民间形象了,幸好易某人没有说刘禅的“乐不思蜀”是情商高。

我把《品三国》作为《三国演义》2.0,已经是过誉的评价了,要知道《三国演义》可是火了百余年的作品了,它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和日本人也就三国演义能聊得欢了。那么既然是小说2.0,就不要再扯什么史实了,贻笑大方。小说还七分实呢,《品三国》能有几分?八分?

不可否认,《品三国》的价值观确实暗合新世纪以来的逐利拜金的思潮,当初是有人批驳《品三国》的,但可能是08年以后,认可这部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希望干大事业,处于道德真空期。于是刘备的真情变成了假意,曹操的狠辣变成了可爱,大家的随和温润变成了狼性文化。就这方面来说《品三国》无疑是成功的,它满足了社会心理需求,同时给易某人赚得了更多孔方兄,它是成功学的典范。

《品三国》对历史研究没有任何影响,学历史的不会在乎它,不学历史的拥趸也不会因它而去看史书,倒是不少倒易派都开始钻研史书,寻找论据,精神可嘉。我倒觉得要证明《品三国》在瞎说很简单,但要说服拥易派困难重重,易的拥趸并非因为《品三国》如何如何符合史实而跟随易,而是认可易的价值观。民间形象比历史形象可塑性更强并且能更能笼络人心,这就是人们往往不在乎某人物做了什么大事,而更愿意谈论一些关于他小道消息的原因。

易某人本人的写作史很有趣,文学艺术研究得好好的,突然临摹了一部美国制宪史,似乎也是从此改变了研究的方向,且一发不可收拾,令人费解。他的恩师胡国瑞先生在古典文学领域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以至于留给徒弟的课题不多了?易某人的名声给他带来了很多,至少出版社愿意为他的胡言乱语开绿灯,于是一部为了颠覆而颠覆的《易XX中华史》诞生了。大家都想看看学术明星对于普通人都知道的中国故事有什么独到的理解,逼着易某人做出一些奇怪的观点,然后大家故作恍然大悟状感叹到“原来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算猎奇了。相比于教授的学问,大家更关注教授有什么样的反常观点。

所以为什么一个好好的教授会变成这样?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脱不了关系。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