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_卖火柴的小女孩_放牛班的春天_坏老师

分享到: ? ? ? ? ? ? ?

(第一次试着写影评,看官们轻喷)

似乎和大多数观众们一样,我第一次观看《放牛班的春天》也是在初中的音乐课上。初一时,音乐老师在第一节音乐课给我们播放了这一部影片。那时,我的年纪和电影里的小朋友们或许差不多大。然而,影片主题曲《Vois sur ton chemin》的旋律在当时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指引着我在多年后的翻出这一部影片重新欣赏。(可惜观看的这一天并不是星期六hhh)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优秀的地方在于视听上完美的艺术感以及剧情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

视觉上,电影开头部分通过冷色调描绘着法国冬日的萧条冷清,同时也反应着在“池塘之底”的孩子们的境况——处于绝望没有未来的人生的严冬中。随着剧情推进,冬天结束,生机盎然的春夏到来,电影的画面也随之温暖起来,也正如孩子们的世界一样。影片在视觉上的变化不仅自然,而且包含着独特的意味。听觉上更不消多说,纯净的童声合唱足以净化观者心灵。这也许就是请合唱团的小朋友们参演影片的好处,毕竟“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办”。

1949年1月的法国


影片开头的校门口与影片结尾的校门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带来的思考可以分成两个方面。首先是比较直接的一点,即优秀教育的力量。另一更深层次的则是对人的思考。

“池塘之底”原本的教育理念是采取高压的“行动-反应”模式。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认为,对于“顽劣”的孩子只能用强硬的管教方式。只有“硬碰硬”才能制服这群“坏孩子”。然而这并不能换来学生们行为上的自我约束,反而是师生之间激烈的对抗。马修先生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用包容和耐心换来了学生敞开的心扉,用艺术让学生走出粗俗,用适当的一视同仁守护少年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归属)。事实上,马修先生的教育方式不仅改变了孩子们,而且还慢慢地改变了学校的其他老师,使“池塘之底”的坚冰慢慢融化。

“已经不会说笑”的朗古卢瓦先生也露出了笑容

不过,比起教育方面,更加引起我思考的则是人性方面的问题——是否有天生的恶人?是否有天生的坏孩子?这是我本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也认为,人生来就是邪恶的。但这一部影片给予了一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答案。

在电影中,正当剧情朝着正轨,往一派和谐的方向发展时,“坏孩子”蒙丹的出现打破了这片景象。一个唱着粗俗的歌曲、夸耀着自己暴力行为、蛊惑着其他孩子心智,加上比其他小孩大一码的体型,确实也让人觉得蒙丹就是那种“无可救药”的坏孩子,脑子里面除了“邪恶”与“破坏”,什么也没有。

而这些带给蒙丹的是比其他孩子更重的惩罚,是被校长(甚至包括作为观众的我们)直接认为,就是他偷走了那十万法郎巨款。因此,蒙丹被校长极为暴力地掌掴并被警察拘捕。然而,剧情的发展也掌掴了我们——偷窃者另有其人。

所以,这一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画面就是蒙丹被警察带走时,朝着马修先生微笑的面庞。是在挑衅?还是在警告?是在嘲笑?还是在感谢?这个笑容是带有善意的?还是仅仅只是来自恶魔的信号?也许不同的人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也许是包含着复杂意味的笑容

但是,被德维医生从少管所带到“池塘之底”的,被标记为智力“稍次”,具有“邪恶倾向”的“实验品”,蒙丹自己从内心早就已经不认为自己是能够得到救赎的人了,因为他本身就没有得到作为人的对待。(38:11那里,蒙丹回头看了看德维医生,我认为这里值得品味)

同样的,不只是蒙丹,“池塘之底”的所有孩子都被认为是非常坏的孩子,他们因为一些各种各样的行为,被带到了这里,以“坏孩子”的形象被对待。

“反正他看上去就是会干这种事情的人”

相对应的,影片在后面也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趁着校长不在学校,马修先生带着孩子们外出游玩。此时,“池塘之底”却发生了火灾。远处观望的蒙丹吹灭了手中的香烟。那么,火灾一定就是这个“坏孩子”的复仇吗?

“坏孩子”的“培养”似乎也离不开“坏老师”。如果说,马修先生的其他同事们心中还有一些对孩子的同情心,那么哈珊校长就像一个高压的独裁者一般,贪图功名,心如冷铁,毫无任何情面以及对于小孩没有丝毫怜爱心。可以说,正是他一手缔造了“池塘之底”的“寒冬”。

但是,在剧情中,他也有自己的另一面:在自己的办公室摆上纸飞机,像孩童一样把它们扔出去(甚至还会因为自己扔得不远而苦恼);在操场上捉弄孩子们把球踢进了“球门”;最重要的,他在一开始也允许马修先生合唱团的想法。(虽然后面因为不翼而飞的钱要求马修先生的将合唱团停下的脑回路确实很霸道)

哈珊校长是一个失败的教育者,尤其是在与马修先生进行对比下。只是,校长或许也有他自己的故事。他也是一名音乐的爱好者,也有着自己的女儿。在决定辞退马修先生的那段对话中,我觉得,他本就不喜欢这份工作,或者说,他原本就没想过在“池塘之底”担任校长。他或许也和马修先生一样,因为一些原因而来到了这里,深深地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而这个原因,作为观众的我们自然无从知晓。只是马修先生选择了用爱呵护着孩子们,而哈珊校长则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对待孩子们,用极功利的态度对待眼前的工作。

因此,我们可以从剧情中判断,哈珊先生也是一个坏人吗?和对于蒙丹的判断一样,不同的人心中会有着不同的答案。

不同的人性假设和不同的教育方式交织在电影剧情中,形成了电影剧情中矛盾、冲突着的环节。正是这个环节赋予了电影给人们充分思考的空间。

最后,于我而言,整一部电影最催泪的部分大概就是影片的结尾了。阳光明媚的星期六,小佩皮诺等到了那个将他接走的“父亲”。他带着玩具小熊,跑向马修先生,坐上了开往希望的车。

结尾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也许并不只是小佩皮诺的故事,而是“池塘之底”中所有小孩的故事。平凡的马修先生就像所有孩子们的父亲一般,将他们从寒冷的人生中接走了。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