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国安】三国演义初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创作手记摘录_华容道_关云长_民族所

分享到: ? ? ? ? ? ? ?

听了众多专家的讲课和总导演的阐述,看了不少评论文章,阅读了大量资料,受益匪浅。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对曹操这一艺术形象的争议颇多。多听多看,多思多想,集百家之言,最终还要落实到演员的身上。我清醒地意识到,忠于原著是纲、总体上要有创作者的情感倾斜;而表演艺术是实践的艺术,遵循表演艺术(影视表演〉的创作规律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去塑造人物同样是我创作中不可违背的。在充分感受历史的氛囿和时代特征的前提下.把握、研究、剖析和体味人物的性格是首要的。

曹操这一人物的基本风貌是豪放,表演上忌拘谨。“曹操个子不高、但男性雄风足。”要抓住曹操机智多变、性格多变和多疑这“三多”。在表演上要大度,随意。在忠于原著及服从导演总体构思的前提下、努力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寻找到自己对人物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毛宗岗称曹操为“自古奸雄第一奇人”、文章要做在“奇”字上。曹操的机敏、聪慧,诗人的气质与豪放的情怀和他的多疑、诡诈以及残忍对立统一地有机结合,构成了独特的“这一个”,奇亦奇在此处。不能简单和概念化地演其“奸”,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抓人物的基本风貌和基本性格特征,寻找人物行为的内在逻辑和行动的动因,在行动中刻划[81]人物是至关重要的。

演这样的人物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准备工作、只有内心不断地获得充实,把握住人物内外部准确的自我感觉,才能在拍摄现场淋漓尽致地发挥,闪现出即兴的火花儿。

曹操是力量型的人物、具有“大家”风范:随意而不拘小节,有极强的意志力和抑制力﹔情感莫测多变、变得反常而独特,且不乏幽默感。

我演曹操的年龄跨度为39岁至66岁、年龄与性格的发展要把握好,这是很重要的。

要赋予古人以新的生命,必须以现实主义的表演为根基。尽管因时代不同,礼仪及服饰等的不同,给表演风格带来一些新的课题,但肯定一点的是不能演成“架子花”。较高的境界是能渗透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神韵。

曹操的“笑”在各种评论中是每每被提及的。他的笑包涵了他性格中的多种因素。年轻时的笑大多体现着不拘礼节,自负,无所顾忌以及强烈进取的个性﹔中年时代的笑则充分展现着意得志满、乐观高傲的情怀;及至晚年则更多地是一种高深莫测和诡作。

曹操在全剧中的贯串行动:

——不择手段地完成统一大业。

人物总体的发股脉络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细细体味小说中对曹操少年时代的一段描绘,那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萌芽阶段,是以后性格发展的基因。在前几集戏中,人物锋芒毕露,坦荡自负,直至“捉放曹”,人物性格在重大事件中发生质变,由此发出了一声撼人心魄的呐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以说这是曹操以后行动的宣言。

十八路诸候的解体,使曹操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充满了信心,同时也强化了以“我”为核心的信念,要独创天下,要“英雄创造历史”

此后,曹操奉旨破“黄巾”,被朝廷封为镇东将军,所率大军号称“青州兵”,威名日重。这期间他招贤若渴,网罗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威震山东,野心亦开始萌发。

正在此时,曹操父亲被杀,曹操一方面要报仇雪恨,另一方面则充分利用了这一偶然因素,大兴“正义”讨伐之师,去夺取本不好夺取的东西,充分地借题发挥。曹操为父报仇,有真情,亦有假意。曹操是个很会演戏的人,幼年即如此。在为父报仇中,适度地夸张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拒绝一切

人的调解。他知道非陶谦所为仍不退兵,直至吕布攻破兖州,才以卖人情而撤退。曹操后来说了一句话:“纵然不为先君报仇,徐州也是势在必得。”何其妙也。

曹操为未能攻占徐州耿耿于怀;也由此对刘备有了新的认识。但当他意识到“保驾勤王的意义之后,什么“为父报仇”呵,统统舍弃了。荀彧的进谏,使曹操抓住了一个历史的重大机遇,命运陡转,瞬间成了皇帝的保护神,进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有力地位。“三让徐州”前后的戏,要将曹操的这些心态的变化﹔表面的反复无常与内心的清清楚楚微妙地溶合在一起。做为演员的戏,也要象曹操那样充分抓住刻划人物的“机遇”,使人物性格在这一阶段的运动中发展起来。要注意的是人物性格的多层面与多侧面的刻划绝不能是割裂式的,要浑然一体、打“立体战争”

曹操初握朝政,礼贤下士,倾听进谏,对刘备采取离间和怀柔之策,显现出工于心计和善于谋略的“大家”风范。但幼时曹阿瞒的影子却如何也摆脱不掉。我以为这是曹操这个人物最具特色的一点。如同胎记一般,无论他官至何位,永远地印在他的身上。这种印记在“许田围猎”,“土山约三事”,“官渡之战”,“赤壁大战”,“败走华容道”等,直至晚年的许多事件中都闪现着。那种孩童般的狡黠和争斗、颇值得体味。而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人物又不断地增加厚重感,如此有机地交织,使人物性格愈加色彩斑澜。

曹操在情感的体现上往往真真假假,时真时假﹐或真假结合;但该真挚的就要真挚,该动情时亦要动情,如对典韦,对陈宫,对邹氏,对郭嘉,对关羽等等,不同的情怀都要抒发,深层地去刻划人物。

曹操在全剧中有不少重场戏,戏虽重却不能“重”演。象“煮酒论英雄”,你来我去,电闪雷鸣,惊心动魄,是一场灵魂深处的交锋;而却是以曹操的随意,漫不经心的谈笑风生形成对刘备心理上的压力。这样的戏绝不能拙演。

再如对董承为首的反叛集团剪除的过程,固然要一丝丝,一扣扣,一点一滴地将心头之狠发泄出来,演得多变,既淋漓尽致又恰如其份[82],但重要的是要随心所欲,如玩掌中之物、绝不要大动干戈。

一定要避免丢掉动作的情绪化表演。

曹操一生中最为敬重的是关羽。也只有在面对关云长时才能展现出曹操人格中的另一侧面。曹操对关羽的赏识起源于:“温酒斩华雄”·他深切地认识到关羽的价值,在以后的交往中对关羽的“义”更产生由衷的敬慕,因此对关羽的容忍是“超常”的。曹操不惜血本,不惜放下尊严,乃至百依百顺,且都发自内心,其中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在起主导作用。

“官渡之战”中最最重要的是“许攸来投”一场戏。这场戏剧本写得很精彩,生动活泼,诙谐有趣,将曹操的那种不拘一格,随意狡黠的性格刻划得淋漓尽致。曹操充分意识到许攸来投的价值,给予了许攸以别开生面的接待,最终采纳了许攸“火烧乌巢”的计谋,导致袁绍最终的失败。

这是“官渡”这场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亦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此后,曹操一方面是指挥若定,挥洒自如,谋略的灵感一发而不可收,几近智慧的顶峰;同时,意得志满,目空一切的情绪也在滋生。要把握住人物微妙的变化,直至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大败。

赤璧之战的失败可以说是曹操的性格“悲剧”。曹操性格中所有的弱点在赤壁大战前后展现得淋漓尽致:傲慢、多疑,狂妄,自以为是等等。这就导致曹操对一系列重大抉择的判断失误;乃至有些失误几近愚蠢。其特点又大多是对自己开始的正确判断予以错误的否定。如果不努力把握性格发展变化的合理逻辑.表面化地处理曹操的一系列失误,就难以令人置信。

“三足鼎立”阶段,尤其是“抹书间韩遂”大败马超之后,皇上“诏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曹操傲、霸、多疑的个性膨胀。同时也愈加高深莫测,令人难以捉摸,用现代语言来说,透明度大大减弱了。唯有不变的是他追求宏图霸业的意志没有衰退、野心亦越来越大。

在这一阶段中,曹操性格的多疑导致他内心状态的恶性循环——对属下的不信任:乃至对自己的怀疑——一时而自负时而又感到一种生命的危机——对往事追忆的恐惧等等,增强了性格上的乖戾。这些性格发展和内心状态要细细品味.获得独特的体验、寻求细节的展现。只有如此才能将这一阶段重要的三集戏——“立嗣之争”、“巧取汉中”和“曹操之死”演好。

人将亡,其言也善。

曹操死前叹自:“圣人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孤天命已尽、安可救乎?”当是他临终前的真实心态。

我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最后翻腾:

对霸业未竟的深深遗憾;

对往事依依的切切眷恋;

对身后之事的忧忧惦念;

——死不瞑目。


[81]原文即如此


[82]原文即如此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