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乌城战科普(剧版历史背景)_隋文帝_长歌行_李建成

分享到: ? ? ? ? ? ? ?

在《长歌行》第一集中,阿史那部(突厥)派使团隔日来长安议事和亲,因为担心女儿成为政治牺牲品,瑾夫人告诫时常出宫玩耍的长歌明日无论如何都不要出闺房,这里的剧情提到了一个地点————乌城

剧版《长歌行》第1集节选剧版《长歌行》第1集节选

这个节选能看出,李渊当年在晋阳成功起兵与突厥存在着有某种意义上的默契。

历史上乌城这个地方很少被提及,唐代的史书中也只有寥寥数字,就连唐代地图上都不曾标注,我也只能通过胡三省(宋代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音注》,被公认为宋以来《通鉴》各家著本最佳者)对《资治通鉴》的批注,才勉强找到乌城这个地点。批注猜测了两个地点,个人倾向于朔方乌水上的乌城(五原乌城紧邻长城(秦)易守难攻,朔方上乌水之地则是一马平川,适合突厥骑兵奔袭)

地点1:朔方乌城地点1:朔方乌城


地点2:五原乌城地点2:五原乌城

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 ------ 《资治通鉴.唐纪七》 (胡三省注:“乌城,盖在盐州五原县乌盐池。或曰,在朔方乌水上。”)

根据《资治通鉴》关于乌城记载的这一笔,却看出了些许端倪。唐武德九年(626年)二月到五月,突厥数万骑兵大举进入唐朝国境,先后进犯原州、凉州、灵州、朔州、原州、泾州、西会州、廓州、秦州、兰州,被围困的乌城从边关发回的紧急军情震惊朝野。当时仍是太子的李建成向李渊建议让齐王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军北伐,而李渊居然同意了。要知道,626年的李世民尊为天策上将,将府多是随李唐起事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帅之才,可见这时候李世民与父兄的关系裂痕不浅,李氏父子更有想架空其兵权的意味在里面。

而从乌城传回的战报恰好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唐突结盟(?)

这还需追溯到李渊晋阳起兵反隋。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而当时的隋朝已是暮年,隋炀帝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遍布全国,遂各方势力并起都想在这乱世成就一番事业。

为了一个行将就木的朝廷,每天活得战战兢兢动不动就要去讨伐逆贼,李渊甘愿做一个打工仔吗?即使他愿意,他底下的人也不一定愿意。(李世民主劝李渊起事,甚至担心李渊不敢便自己做主开始谋划举义之事,从这里就能看出他绝非肯屈居人下者)

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群贼蜂起,江都阻绝, 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旧唐书·本纪卷一》

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 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 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 《新唐书·本纪卷一》

正因为四方皆有割据之势,东有窦建德、刘黑阔,北有刘武周,西有梁师都,要想起兵成功并非易事。

隋末割据势力图

不过凡是总有一线生机,当时各方势力中,马邑刘武周、朔方梁师都背后都有着突厥背景(西魏时期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兼并各部实力强大遂西魏与突厥和亲,之后的历朝历代均以和亲方式避战,割据势力也多以此寻求支持),如果李渊想东进没有后顾之后,那么最好的选择便是寻求突厥的支持:不仅没了北、西的虎视眈眈,还能利用地缘优势从突厥人手里获得大量的战力物资。(所以,剧版《长歌行》中所说的皇祖父当年许诺与突厥和亲这个提议确实是存在的)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资治通鉴·隋纪八》
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遣开阳府司马 刘政会告威等谋反,即斩之以徇,遂起义兵。甲戌,遣刘文静使于突厥始毕可汗, 令率兵相应。 ------ 《旧唐书·本纪卷一》

然突厥再强也只是游牧民族,平日牧民游牧维持生计,谋发展仍是靠着来自汉家供奉或者掠夺。因此李唐与突厥的联合虽是形势所迫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非突厥不可。

而为得到突厥全力支持付出实在太多,若能建立属于自己王朝,那么许诺的好处势必会尽数收回,这也为后来的乌城之战埋下了隐患。

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请兵,且与之约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始毕大喜,丙寅,遣其大臣级失特勒先至渊军,告以兵已上道。 ------ 《资治通鉴·隋纪八》

与虎谋皮

为了让自己所谋之事看起来名正言顺,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九日,李渊集团攻破京城长安,后学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李渊是为讨伐“诸侯”,如此一路高歌猛进。

冬十月辛巳,至长乐宫,有众二十万。京师留守刑部尚书卫文升、右翊卫将军 阴世师、京兆郡丞滑仪挟代王侑以拒义师。高祖遣使至城下,谕以匡复之意,再三 皆不报。诸将固请围城。十一月丙辰,攻拔京城。卫文升先已病死,以阴世师、滑 仪等拒义兵,并斩之。癸亥,率百僚,备法驾,立代王侑为天子,遥尊炀帝为太上 皇,大赦,改元为义宁。甲子,隋帝诏加高祖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 大丞相,进封唐王,总录万机。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改教为令。------ 《旧唐书·本纪卷一》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行宫遇刺崩。李渊集团在关中已成气候,便“顺应天意”,“勉为其难”的接下来皇帝玺,于五月即皇帝位于长安,改国号唐,建元武德。至此,隋朝覆灭,李长歌深爱的大唐来了。

遣使持节、兼太保、邢部尚书、光禄大夫、梁郡公萧造,兼太尉、司农少卿裴 之隐奉皇帝玺绶于高祖。高祖辞让,百僚上表劝进,至于再三,乃从之。隋帝逊于 旧邸。改大兴殿为太极殿。甲子,高祖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命刑部尚书萧造兼太尉,告于南郊,大赦天下, 改隋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 《旧唐书·本纪卷一》

唐朝自建立之后,以统一全国为目标四处征战,到武德六年基本完成了汉地的统一,而对突厥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拉拢顺应转变为了敌对防范。突厥也不是傻子,自然不愿意眼睁睁的看着这个自己扶持起来的新朝做强做大,所以从唐武德三年(620年)开始,突厥开始出兵与唐交战,从武德到贞观从不间断,而乌城也只是这其中的一战。

李渊入主关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岗军领袖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入主关中后他又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割据江陵的萧铣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同年,岭南地区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至此唐朝初期基本统一汉地。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 ------《中国通史· 隋唐五代史·》

三年...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诸军讨王世充。遣皇太子镇蒲州,以备突厥...五年...六月,刘黑闼引突厥寇山东...八月...丙辰, 突厥颉利寇雁门。己未,进寇朔州。遣皇太子及秦王讨击,大败之...六年...秋七月,突厥颉利寇朔州,遣皇太子及秦王屯并 州以备之...九月丙子,突厥退,皇太子班师 ...高开道引突厥寇幽州(后略)。------《旧唐书·本纪卷一》

兄弟交恶

从晋阳起兵前的劝谏到建立李唐后的征战,二子李世民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四处征讨军功卓著,遂李渊命其为天策上将,可以任意招揽自己的幕僚将领。至此,李世民逐步组建起了近五十人的随从集团,许多人是来自于被他消灭的敌人营垒中的杰出人物(包括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史万宝、李勣、刘弘基等)。

虽然太子建成在讨伐过程中也立下过不少战功,在前期与二弟一同征讨也还算和睦,但功劳与之相比确有羞涩,自己作为一朝储君自然渐渐的对其产生了妒意,遂开始联合齐王元吉处处打压李世民,到处拉帮结派,招数也是越来越狠辣。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李渊作为皇帝和父亲非但未有加以制止任其发展,反而听信谗言时常呵责自己这个二儿子,依照李世民的性格(前文剖析,不肯屈居于人)虽顾全大局一直忍让,但绝不可能咽下这口气。

(《资治通鉴》里对于这段历史的描述,谁看了不说一句李世民帅强惨本惨,不过司马光你怕不是李世民的毒唯,李渊几个被你写得那叫一个不堪入目)

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资治通鉴·唐纪六》
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或言蒸于张婕妤、尹德妃,宫禁深秘,莫能明也。是时,东宫、诸王公、妃主之家及后宫亲戚横长安中,恣为非法,有司不敢诘。世民居承乾殿,元吉居武德殿后院,与上台、东宫昼夜通行,无复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马、携弓刀杂物,相遇如家人礼。太子令、秦、齐王教与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世民独不奉事诸妃嫔,诸妃嫔争誉建成、元吉而短世民。 ------《资治通鉴·唐纪六》
婕妤诉于上曰:“敕赐妾父田,秦王夺之以与神通。”上遂发怒,责世民曰:“我手敕不如汝教邪!”他日,谓左仆射裴寂曰:“此儿久典兵在外,为书生所教,非复昔日子也。”尹德妃父阿鼠骄横,秦王府属杜如晦过其门,阿鼠家童数人曳如晦坠马,殴之,折一指,曰:“汝何人,敢过我门而不下马!”阿鼠恐世民诉于上,先使德妃奏云:“秦王左右陵暴妾家。”上复怒责世民曰:“我妃嫔家犹为汝左右所陵,况小民乎!”世民深自辩析,上终不信。 ------《资治通鉴·唐纪六》

世民每侍宴宫中,对诸妃嫔,思太穆皇后早终,不得见上有天下,或歔欷流涕,上顾之不乐。诸妃嫔因密共谮世民曰:“海内幸无事,陛下春秋高,唯宜相娱乐,而秦王每独涕泣,正是憎疾妾等。陛下万岁后,妾母子必不为秦王所容,无孑遗矣!”因相与泣,且曰:“皇太子仁孝,陛下以妾母子属之,必能保全。”上为之怆然。由是无易太子意,待世民浸疏,而建成、元吉日亲矣。------《资治通鉴·唐纪六》

手足相残

以前那些小打小闹,李世民或许可以一笑置之,但作为太子洗马的魏徵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劝谏太子建成自建唐后久居东宫,在军中的威望渐衰,遂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更能将部分兵权收为己用。(专挑软柿子捏,没品哦!)

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征说太子曰:“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散亡之馀,众不满万,资粮匮乏,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殿下宜自击之以取功名,因结纳山东豪杰,庶可自安。”太子乃请行于上,上许之。珪,頍之兄子也。甲申,诏太子建成将兵讨黑闼,其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诸州并受建成处分,得以便宜从事。------《资治通鉴·唐纪六》


一晃来到了武德七年(624年),李元吉与李世民交恶到欲诛之而后快的地步,所以向李建成建议伏诛李世民,不过被李建成否决了,但这也算是埋下了颗等待发芽的种子,这之后就开始各种招兵买马,除了在长安招募兵士,还与杨文幹在幽州扩军,但密谋之事因动静太大被李渊发现,差点被夺去太子之位降为蜀王复立李世民为太子,可见当时剑拔弩张的气氛。(李渊啊李渊,你若这时就把李建成削了,哪还有后面的事哦)

初,齐王元吉劝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曰:“当为兄手刃之!”世民从上幸元吉第,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资治通鉴·唐纪七》
甲子,上召秦王世民谋之,世民曰:“文幹竖子,敢为狂逆,计府僚已应擒戮;若不尔,正应遣一将讨之耳。”上曰:“不然。文幹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诛其子,当封建成为蜀王。蜀兵脆弱,它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资治通鉴·唐纪七》

如此这般那般,终于!来到了唐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和李元吉想尽各种办法除掉李世民,然而皆是徒劳,骗饮鸩酒都没毒死他,真可谓.....天选之子!!就连李渊都看不下去想外放李世民别呆在长安了,结果被兄弟二人以放虎归山为由又给劝谏得收回了成命。

至于为什么李氏兄弟不肯放人,而李世民受尽屈辱也还是在犹豫是否反抗,其原因在于天策军并不在长安,身边只有不足千人的亲卫。而李建成除了幽州等其他州府的部队,在长安也招募了颇多私兵,加上李元吉的私兵,明显倍于李世民。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资治通鉴·唐纪七》
世民涕泣,辞以不欲远离膝下。上曰:“天下一家,东、西两都,道路甚迩。吾思汝即往,毋烦悲也。”将行,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乃密令数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闻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又遣近幸之臣以利害说上。上意遂移,事复中止。------《资治通鉴·唐纪七》
乌城战书抵,建成阴谋至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想把李世民天策府的一干能臣收归己用,奈何个个忠心耿耿,更无离间倒戈之可能,想除掉李世民?难难难!

正当苦恼之际,乌城送来了边境战报,突厥大举来犯,前线告急,朝野皆震。

兄弟俩当机立断,向李渊上表亲率大军出征,李元吉点名要李世民帐下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部偕行以为拱卫,并密谋在昆明池誓师时刺杀李世民。

接下来这一段,便与《长歌行》的剧情有了联系

李元吉与李建成欲刺杀一事,被东宫宫人王晊告发给了李世民。

剧版《长歌行》这里处理得非常好:

瑾夫人平日不爱出入东宫书房,得知李建成有意将长歌作为和亲公主远嫁草原,遂在太子与阿史那部使者议事的前一晚,难得的带着吃食去书房见李建成,想再劝说一二。结果刚好听到李建成在与李元吉商议除去李世民的密谋(太子御下不严从长歌经常偷溜出宫可知,所以被偷听到却无人阻止是完全有可能的,别和我杠不然我杠洗宁)而自己与李世民才是真爱(原著说的,不是我说的!)便将密谋之事写信遣人送去了秦王府,这也才有了李世民对长歌说“代我向你阿娘问好”这一句。

这与历史上的情况不谋而合,看得我拍案叫绝!

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世民以咥言告长孙无忌等,无忌等劝世民先事图之。------《资治通鉴·唐纪七》

李世民在幕僚的劝谏下最终还是选择摊牌,即便在长安的实力远不如两兄弟,也决心设计反杀以图自保。

至此,玄武门之变在一系列的勾心斗角下,最终登上了历史舞台。电视剧《长歌行》的剧情也就此展开。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