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要不要鸡娃?《小舍得》戳中你的教育焦虑了吗?_可怜天下父母心_解放日_难念的经

分享到: ? ? ? ? ? ? ?

都说孩子的事,无小事。打开电视剧《小舍得》的第一秒,脑子就冒出了这句话。

果不其然,没看几集,就被里头的焦虑淹没了。

鸡娃还是不鸡娃,内卷还是不内卷,这是个问题。

《小舍得》是“小”系列第三部,前头的《小别离》讲初中生,《小欢喜》讲高中生,《小舍得》讲五年级的小学生,把大城市的“小升初”问题摆上了台面。

导演张晓波执导过大热剧《三十而已》,颇擅长家长里短的都市题材。这次,他把架构剧情的三个视角,从个体的30岁女性,转到了3组教学理念截然不同的家庭。

有人奉行快乐教育,有人分数至上,这场关于孩子教育的竞争中,谁又是最后的赢家?

【1】

《小舍得》开头的第一场群戏,简直就是波涛涌动的宫斗名场面。

先来认识下最主要的两组家庭。南俪(宋佳 饰)、夏君山(佟大为 饰)一家,父母都是学霸,家境良好,儿女双全,是典型的中产之家。两人奉行素质教育,给女儿欢欢报的课外班,都是学特长。两人的理念是给孩子轻松的氛围,因为“孩子起点高,自小也不缺啥”。

由 解放日报 提供

田雨岚(蒋欣 饰)、颜鹏(李佳航 饰)一家恰恰相反。田雨岚是典型的“鸡娃”型家长,在“小升初”的选择上,她一定要择校考翰林,因为这是区初中头把交椅。她的儿子子悠是学霸,很早开始学奥数,家里的奖状、金牌拿了一个又一个。在田雨岚的观点中,不补课是对孩子不负责,因此她在孩子教育上耗费大把精力。小孩的习题本上,她的批注比孩子还多。

由 解放日报 提供

回到开头,南家、田家在父亲南建龙(张国立饰)家中聚餐。两个互相不对付的母亲,你一嘴我一嘴,立马演变成一个大型晒娃现场。

这边,欢欢唱歌比赛拿了奖,现场唱给外公听。

由 解放日报 提供

那边,田雨岚不甘示弱,把子悠推出去背圆周率,足足能背到小数点后2000位。

由 解放日报 提供

有次,子悠数学考试只有86分,田雨岚敏锐意识到数学老师钟益出卷有问题,进而发现他私下在开课外辅导班。田雨岚咄咄逼人,把老师举报到教育局,害他丢了工作。但紧接着,子悠由于成绩并列第八,而校外培训机构金牌班只招八人,加上辅导老师恰好是有过节的钟益,田雨岚不得不焦头烂额地处理这件事情。

比起田雨岚,南俪是在“小升初”竞赛中落后的家长。女儿欢欢在班上担任副班长,性格外向、人缘好,但成绩一般,有次数学考试竟然倒数。在周围人普遍焦虑的情形下,这对学霸父母终于妥协,开始咨询校外培训班。

听了一通推销话术后,南俪原本打算就此放弃。夏君山则打算亲自上阵辅导欢欢,发现并不管用。落后一步的家长,终于破防了。然而,打听之后才发现,王牌培训机构的名额,还不是报名就能上。南俪又劳烦父亲托关系,为这一名额全家总动员。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2】

比起单纯的教育理念之争,南俪与田雨岚之间,还掺杂了更多复杂的家庭因素。

南俪的父亲与田雨岚的母亲是重组家庭,南俪与田雨岚是年岁相仿的半路姐妹。张国立饰演的外公,看似一碗水端平,实际上还是偏心亲外孙、外孙女。

由 解放日报 提供

田雨岚心疼母亲在继父面前伏低做小,为一大家子忙上忙下,而别人似乎并不领情。于是,姐妹间藏着别扭,学霸儿子就成了她与南俪一争高下的武器。

由 解放日报 提供

蒋欣以前演过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外表光鲜靓丽,实际上屡屡被重男轻女的家庭拖累,赚的钱全填了家里的无底洞。田雨岚当然比樊胜美强多了,但在南家寄人篱下的过往,加上母亲不被尊重,养成了她既自卑又要强的性格。

这也就不难理解,田雨岚为什么事事要争一口气。比起南俪自小家境优越,田雨岚更像是向上攀登的草根,尽管公婆每月还提供上万元教育资金,但这些都不足以构成她的安全感。唯有子悠成绩好,才是她底气的来源、炫耀的资本。

好的电视剧是能照进现实的。这一点上,《小舍得》里的育儿焦虑,简直太现实了。

由 解放日报 提供

对于大城市的家庭来说,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但凡有一个环节没跟上,焦虑感就足以淹没家长。

看看《小舍得》,南俪、夏君山慕名去了王牌培训机构,才知道“教育内卷”到何种程度。

看起来没几岁的孩子,家长就坚持英语对话。幼儿园孩子的英语水平,就能赶超备考英语六级的大学生。这就是所谓的“军备竞赛”。

由 解放日报 提供

欢欢、子悠都想进的培训机构“择数”,自己出教材,辅导效果显著,但僧多粥少,家长们挤破了头。南俪一家,被裹挟着,似乎很快也会成为其中一员。

剧里还有另一组对照家庭。米桃刚从乡下转学到子悠、欢欢的班上,没学过奥数,但天赋高,第一次考试就得了全班第一。米桃的母亲是南、田两家的钟点工,父亲卖水果,米桃不用父母“鸡娃”,就能乖顺地自我学习。

由 解放日报 提供

然而,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课外辅导班几千元学费,却带来了很大压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孩子难,家长也难。

【3】

其实,关于鸡娃还是不鸡娃,我也问过好几个朋友。立场两极分化,赞同“鸡娃”的多。有个朋友的观点是,能鸡娃尽早鸡娃,有能力的家庭从托班就开始。既然最终无人能幸免,不如早做打算。

只有一位母亲不那么焦虑,前几天教育部有个中小学生睡眠时长建议,朋友圈全是吐槽“不可能”,只有她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最少睡足10小时。

和她家孩子一起学钢琴的宝宝们都去考级了,只有她家落后一步,儿子每天笃悠悠自觉(真的是自觉)练琴十几分钟。

“现在不焦虑简直是凡尔赛了!”她说。

在教育孩子这条赛道上,有野心的家长们永远怕掉队。掉队似乎就意味着阶层跌落,这是优秀的家长们最恐惧的一件事。

由 解放日报 提供

不过,既然是“小舍得”,本剧探讨的必然是有舍才有得。但舍弃什么?得到什么?剧中家庭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就等待剧方给出答案了。

我想起了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该系列的第一部纪录片。他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孩子,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孩子。目前,纪录片已从孩子7岁跟踪拍摄至63岁。

由 解放日报 提供

若干年后,这一代被“鸡娃”的孩子,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追踪现在这批孩子的成长,我会很有兴趣。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