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兜叮当|定了,这次是英国BBC给肥猪肉正名!_东坡肉_不饱和_性贫血

分享到: ? ? ? ? ? ? ?

在中国饮食文化长河中,一向有“无猪不成家”的传说,中国“至圣先师”孔子是猪肉的拥趸,位列孔庙“享冷猪肉”成为历代儒子毕生追求。猪肉是中国消耗最大的肉品,也是最无法绕开的食材,为长期饱受饥饿、寒冷威胁的先民提供热量和营养,成为护卫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天选之肉”。


图片

图片


而中国先民“因地而食,因时而食”的猪肉源于野猪的驯化,并非现代工业化圈养的普通白猪肉,也就是说中华牧养黑土猪,造就“东坡肉、红烧肉、梅菜扣肉、回锅肉、坛子肉、炖肉……” 一系列肥肉名菜,而中华饮食文化讲究“药食同源”养生哲学,中药是“神农尝百草”的大数据结果,注定中华牧养黑土猪肉绝非“肥猪肉=纯脂肪”的尴尬地位,一定存在误解的成分。


再则,猪肉是一味中药,不仅现代中药认可,更有古籍记载:


《本草备要》:“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精液,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也。惟多食则助热生痰,动风作湿,伤风寒及病初愈人为大忌耳。诸家(食忌)之说,稽之于古则无征,试之于人则不验,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后世。伤寒忌之者,以其补肌固表,油腻缠粘,风邪不能解散也。病初愈忌之者,以肠胃久枯,难受肥浓厚味也。又按猪肉生痰,惟风痰、湿痰,寒痰忌之,如老人燥痰干咳,更须肥浓以滋润之,不可执泥于猪肉生痰之说也。”


《医林纂要》:“猪,甘咸寒,滋润肌肤,和柔筋骨,通利脏腑,渗达津液,水畜也。日用奉养耆老皆不可缺,老人肥泽枯涩,尤赖滋润以为养,诸家本草皆甚言其无益有损,是犹平时吃饭不见饭之益,及饱食伤胃,乃谓饭为伤人,其通论哉!贫贱经月无肉,及偶获肉食,则筋力顿强,精神顿强,精神顿倍,孰谓无补哉?惟动风发疾则有之,盖过于肥腻反易滞。多食肉以至生痰动风发痼疾亦犹是也。若伤寒初起及大病新愈,则忌油腻,又不独此也。”

而且,英国BBC报道《The world's mostnutritious foods》援引美国综合类学术刊物之一《PloS ONE》杂志一篇文章,利用基于数据驱动的一种分析方法(Data-driven analysis methods)分析了1000种以上食材的基本营养数据,对能够提供日常营养需求最佳平衡(Nutritional fitness)的成分进行了排名,一向被误解的肥猪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且能提供维生素B和矿物质”,成为膳食营养搭配的平衡之选,成为榜单第八位食材


图片

图片


正如中药越来越多被验证含有有效成分得到正名,一块肥猪肉含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有比羊肉、牛肉更高的不饱和脂肪酸,人摄入不饱和脂肪酸确实具有降血糖、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等作用,而健康时报《老人多吃炖烂的肥肉》报道“肥猪肉炖煮久了饱和脂肪酸比例进一步下降”,经典的梅菜扣肉、红烧肉、东坡肉……也更美味了,并非人们刻板印象的垃圾食材。

为此,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杜冬梅认为,实际肥猪肉中并不全是脂肪,其中含有37%左右的饱和脂肪酸,46%左右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而猪油中只有不到40%的饱和脂肪酸,40%~50%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其余百分之十几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果我们做到适量食用,对身体是很有益处的。猪肉可以为我们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改善缺铁性贫血。猪油可以抗癌、抗衰老、减弱食物中有害物质对身体的伤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同时,按照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畜禽肉每日摄入量为40~75克,油的每日摄入量为25~30克。

所以,人们要客观对待肥猪肉的营养价值,一方面,正确认识肥猪肉中脂肪含量,注意食用的频率、重量,保证合理的健康摄入范围;另一方面,不可忽视肥猪肉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不可人云亦云地辜负美食,做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食客,享受人间食材、思想的美味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