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山河令》等剧“火爆”的原因,听听研究了10年网文的北大教授邵燕君怎么说_中国新闻_金科玉律_中心主义

分享到: ? ? ? ? ? ? ?

2021年的影视剧市场,是被两部网络文学“点燃”的。


先有《赘婿》,一部商业巨子穿到古代,从弱小窝囊的上门女婿逆袭为力挽家国狂澜的“救世主”的反转故事,在郭麒麟的演绎下,成为又爽又萌的轻喜剧,喜提开年国产剧第一个“爆款”;后有《山河令》,播出前在圈内本不被看好,播出后却让无数年轻人觉得“真香”。



· 电视剧《赘婿》剧照。


电视剧《山河令》剧照。



纵观近两年,《陈情令》《庆余年》《锦衣之下》《鬓边不是海棠红》……国产电视剧十有八九都是改编自“网文”,题材各异,类型多样。那些以往被视为消遣的作品,成了影视“IP”库里源源不断的素材和资源,爆发出强大的商业力量。


网络文学已然成为一种不能被忽视的力量,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教授是最早进行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2011年左右,当网络文学还远未像今天这样有燎原之势时,邵燕君就把研究领域转换于此。她开设网络文学研究的课程,带着学生和团队设计课题、撰写著作。她像破壁者,对大众解释网络文化关键词,试图打破人们对网文固有的偏见;她也如网文江湖中的“百晓生”,与各网络文学网站的创始人密切接触,撰写着网文江湖20多年的英雄谱。


邵燕君。



“当代文学最根本的属性是它的当下性”


邵燕君是“被迫”走上网文研究道路的——迫于自己的内心。


她是北大的“土著”,1986年考进中文系,硕士毕业多年后再回来读博,留校任教,一路顺风顺水。


本科期间,邵燕君已然有学者范儿。她曾以一篇长文《进退之间——从商品经济的冲击看知识分子的命运》震惊四座。文中,她旁征博引,犀利地指出“知识分子从来就不富裕,但是从没有像今天这么狼狈过”。


硕士研究期间,她主攻当代文学,频频在《文学评论》《上海文论》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硕士毕业后,在中国新闻社当记者,后又随丈夫出国。7年之后,再度回到北大读博,2003年毕业留校,研究当代文学。


她曾写过:“某种意义上,文学是一个社会的梦幻空间,那么,文学批评者的工作就有点像释梦师。我们要在作者有意识的书写背后,读出一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在貌似肤浅的流行背后,读出人们深层的怕与爱;通过文学潮流的兴衰把握时代精神的走向。这是当代文学研究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2004年,留校工作的第一年,她带领学生们成立了“北大评刊”论坛,选择当时10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期刊,逐期阅读,逐篇点评。评刊的工作坚持了6年,影响越来越大。


然而,这个工作越做下去,邵燕君的内心越是惶恐。“因为对期刊了解越深,我的失望也越深,这些号称支撑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品,离我心目中的当代文学距离太远。在我的定义里,当代文学最根本的属性是它的当下性,优秀的当代作品必须传达出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焦虑和希望,负载这个时代最丰富饱满的信息和元气,并且找到一种最契合这个时代的文学形式。而我们的期刊文学却常常是自说自话,它甚至不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象牙塔,而只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小圈子……大量的读者和业余作者流失,特别是年轻人大量流失,伴随着圈子化的是老龄化和边缘化。这样的土壤怎么能产生真正的当代文学?”


失望中,她把目光转向了网络文学。


而当邵燕君停办已渐显峥嵘的“北大评刊”论坛,转向网络文学研究时,很多人惊讶、不解,甚至认为是一种背叛。


“我也说不清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让我跳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如果说有什么希望,就是我相信文学不会死,如果它已经不在我熟悉的地方了,那就一定在我不知道的某个地方生长。”




“研究网络文学不是为了割裂文学传统,恰恰是为了延续文学传统”


网络文学确实在所有人不经意间悄然成长着。


早年间的网络写手李寻欢曾说: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第一批网络作家开始了网上的文学创作。痞子蔡、李寻欢、宁财神……这批“写手”真心爱好文艺,在网上释放自己的兴趣和热情。


2000年之后,互联网一度遇到寒冬期,连最为主流文学界认可的文学网站“榕树下”,也不得不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传媒巨头贝塔斯曼,网络写手纷纷转行,或者投身传统文学。


2003年10月,起点中文网开始运行VIP付费阅读模式,解决了网络文学的生存难题。2005年,出现了当月签约作品稿酬发放突破100万的作者——血红。网络作家逐渐职业化,天下霸唱、南派三叔、唐家三少……一位位“大神”在中国作家富豪榜上崛起,风头甚至超越传统作家。网络文学迎来“黄金年代”,读者过亿,作者过百万。


· 2013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名单。


就在邵燕君转换研究领域前的2009年2月,时任盛大文学CEO的侯小强在《新京报》上发表了一篇《网络文学到底是不是“主流文学”》,轰动一时,被视为网络文学对主流文学的挑战。


2011年春,邵燕君正式在北大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


这次开课在邵燕君看来,简直是一场学术冒险。


“因为对于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所有选课的学生都比我这个老师懂得多。他们懂,但是他们不敢说。在他们的阅读经验里,读网络小说一直是一件不务正业的事,特别是上了中文系,在经典的威压下,更是上不得台面。”


邵燕君对学生们说:“让我们先把所有的金科玉律都放在一边,回到一个朴素读者的本心……北大是常维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我们不必刻意维新,但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判断。”


通俗和经典本就是文学的一体两面。当年胡适等“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把引车卖浆者之流所读的白话小说列为正典。20 世纪 80 年代,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们也是一边读卡夫卡、一边读金庸,老师们在学生们的引领下开始研究武侠,之后才有北大中文系系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严家炎先生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北师大的王一川先生在《二十世纪小说选》中将金庸排名第四。武侠由此被经典化。


“不管有多少权威称它们是垃圾,你都要敢于质疑,这些权威背后的‘天经地义’是从哪里来的?从来如此,便对吗?”


在邵燕君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私藏。他们看网文、研究网文,甚至“入场”,为了体验网文生产的机制,加入不同的网站,变身“网络写手”。学生们说:“老师,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web2.0时代的,用户自己生产内容!”


邵燕君和学生、《破壁书》副主编王玉玊(右)。



邵燕君强调过:“我们研究网络文学不是为了割裂文学传统,恰恰是为了延续文学传统,而我们的入场式研究可以是一种引导式的介入。”


刚开课,邵燕君发现自己时常听不懂学生们的“网络”语言。那一年答辩的中文系留学生崔宰溶,在博士论文里提出传统学者研究网络文学,要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外地人,要听懂“土著”们的话,才有资格讲话。邵燕君深以为然,以后几年她一直向学生们学说话。待到她开始比较顺畅地和他们讲话了,同辈的朋友却说,“你说话越来越听不懂了”。


如何摆脱经典文学体系内的雅俗秩序?在研究过程中要告别精英情怀吗?这些迷惑,直到邵燕君读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时才有豁然开朗之感。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申,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曾预言,进入电子文明后人类将重新部落化。而如今,网络空间里各种“圈子”,数量恐怕早已超过了历史上的血缘部落。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网络已经给我们的生活、给文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文学中,女性有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3月中,北京的天际线已隐隐有了初春的浅绿。在北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里,邵燕君回答了环球人物记者的很多问题。这个门牌号为“平九”的小院,曾是邵燕君与众多网络文学大咖的访谈之地,接待过著名网络文学作家猫腻、冰临神下,龙的天空创始人weid(段伟)等。



·2020年10月27日,龙的天空创始人、著名网评家Weid段伟(右)来北大与邵燕君讨论《创始者说》。



《环球人物》:从2011年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到现在,过去10年了。在您看来网文写作最好的时代是什么时候?


邵燕君:2010年前后那几年应该是“黄金时代”,VIP付费机制成熟,社区文化成熟,各种积蓄的力量爆发了出来了。各种各样的人加入写作,创作的想象力也没有边界,类型模式也达到了一定的积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作家和重要的作品。



《环球人物》:最近爆火的《山河令》,原著其实是一部耽美小说,您怎样看待很多女读者喜欢看这类讲述男性之间感情的小说?


邵燕君:关于耽美和耽改剧,目前的政策应该还是在收紧。《山河令》能出来,背后恐怕是商业力量,资方看到了女性消费能力的强大。因为《山河令》《琅琊榜》“破圈”了,我也跟同龄的朋友在群里讨论,她们都是围攻我的(笑)。我需要不断解释为什么有耽美?女孩子从中得到什么?


我觉得深层原因可能是女性对爱情越来越失望。一旦写男女恋爱,就无法回避现实中越来越多的问题,现在变成男女言情更多在讨论社会问题;耽美承担了爱情的想象。因为它一看就是假的,是个设定。另外,同性感情在写作上还有个便利,原来男尊女卑,要让男女平等的话,光性别革命就要花好大的力气。包括我们过去的文艺创作中,也缺少异性间平等关系的探讨实验,没有那么多文学积供作者借鉴。


我们一位年轻的研究者高寒凝博士还提出,耽美持续发展的动力就是“嗑CP”,这个过程中女性改变了被人挑选的地位,置身事外看别人谈恋爱,有了主动权,在“嗑”的过程中试验各种亲密关系的可能性。CP(配对行为)寄托了她们对爱情的理解,对亲密关系的美好想象。在这里面,你能看到一种去性别中心主义,女性不是靠反转男女秩序,而是解构了男女秩序,来获得自己的解放。如果说耽美有何突破的意义,我觉得就是在这里。它从满足女性的欲望开始,然后到女性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到把自己从男女秩序中脱离开来,让原来很固化、板结的一个结构流动化了。


《环球人物》:耽美文化的兴起和这些年对女权的讨论有关吗?


邵燕君:从耽美文化的角度来讲,它的兴起更直接跟互联网发展相关。耽美文化依托于女性向空间的建立。中国长久以来纯文学的女性写作,如“60后”作家林白写《一个人的战争》,那种女性对身体欲望的探索,很快在市场上会变成一种男性猎奇;之后“70后”女作家,像棉棉、卫慧……又都被包装成美女作家。纯文学这边的探索如此,通俗文学也是,比如琼瑶小说,虽然基本是女的写,女的看,但你仍然能感受“男评委”的目光,内在是男性秩序之下。


女性向空间则是专门为女性的欲望而进行生产,它不像纯文学,有时为了反抗,故意压抑女性对男性的欲望。恰恰是在网络文学中,女性开始有了这么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最早的像桑桑学院甚至明确表示“拒绝男性窥视”。她们在论坛内部,很小心地写作、分享。它是女权吗?我认为它是,但不能代表全部的女权。它是基础,女性终于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自己找乐子。这太重要了,因为千百年来女性都被倡导牺牲自己的一切欲望,做“伟大”的母亲,照亮世界。从来没有被容许享受,就为了满足自己的心头好,不求什么。而这点我恰恰觉得是一个大的进步。




《环球人物》:网络文学为什么分男性读者向的“男频小说”和女性读者向的“女频小说”?


邵燕君:我觉得以往女性一直在压抑自己,一直生活在男性的天空下,甚至代表男性压抑自己的欲望。女性向空间开辟后,女性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了,按照自己的性别观念写小说了。有了“女性向”(女频),才又有了“男性向”(男频)。所以,在这里,女性是“第一性”。




重要的是论证整个金字塔底座的价值


《环球人物》:网络文学有一个区分,“小白文”和“文青文”,您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邵燕君:其实那是一个分层。“小白文”比较浅白,比较单纯地追求”爽”,比如打脸升级。“文青文”则是更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被网文圈称为“最文青”的作家猫腻(代表作《庆余年》《将夜》《间客》等)跟我聊,他不承认二者有本质的区分,他说大家都是“小白文”,“文青”就是个袍子,我可以说我跟别人不同的地方是“情怀”,但我首先更重视的是“爽”,“情怀”是我搭进去的私货。


《环球人物》:您在很多场合都力挺猫腻,甚至认为他写作水准超过金庸。猫腻什么打动了你?


邵燕君:不光是我一个人挺猫腻。从传统文学批评界转过来网络文学研究者,基本都特别喜欢猫腻。


猫腻小说写得好,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共鸣——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启蒙主义价值观,尤其是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贯穿他的整个创作历程。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是有“骨头”的,比如《间客》的主题是公平和正义,《将夜》的主题是自由和爱情。最近完成的《大道朝天》,探讨的应该是生命和时间。他的情怀我们这一代人特别能接得着。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个作家鲁迅、金庸、路遥,都是启蒙文化的奠定者和阐发者。



·2017年9月19日,猫腻在北大。



《环球人物》:早年间北大在推金庸的时候,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也出现过。现在您如何面对同样甚至更加多的质疑?


邵燕君:这很正常。北大虽然是精英重镇,但从五四新文学起,我们就在打通雅俗。与当年推金庸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不是努力把网络文学向雅文学方向提升,而是要颠覆雅俗文学的秩序本身。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论证猫腻是否可以是金庸那样的“大师”,而是论证他所属的网文,那些平庸的、套路的、大路货的网文的价值。不是要论证金字塔尖的价值,而是论证整个金字塔底座的价值。这很难,但我觉得也是必要的,确实媒介的革命对文学等级是一个比较彻底的颠覆。


《环球人物》:网络文学是典型的亚文化。在您看来,亚文化与主流怎么交融?


邵燕君:现在有这么大的亚文化空间,是网络革命给大家带来的福利。我们都知道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享受了更大的自由,你同时该负什么责任?我觉得青年人,尤其是网络原住民,应该比上一代有更好的媒介素养。你可以在虚拟空间建立对你有利的规则,但是,当你回到公共空间时,不要把现实世界的三观建立在二次元YY的延长线上。我最反对把二次元空间的事带回到现实世界来。


《环球人物》:您出过一本书《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网络本来应该带来便捷的沟通,但现在似乎是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隔离?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不同群体之间该怎么来沟通?


邵燕君: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当时我们在做《破壁书》时,有所谓“次元之壁”一说。这本书其实是年轻人写给他们的父母、师长看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及价值观,当时的感觉还不怎么明显,但现在再看,各趣缘部落(根据兴趣结缘)间的壁垒也越来越森严。由于信息茧房和互相认同,会导致群体价值观越来越趋同,所以我现在觉得二次元内部破壁也越来越重要。


当你出了趣缘群体,跟其他群体沟通,以及跟更广泛的社会沟通时,一定有交流、冲撞,怎么达到平衡?当然最好的是求同存异,有这样的一个共融机制。我们以往的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观更多基于现实利益理性,而网络空间更多是诉诸情感、愿望,诉诸于潜意识,所以更应该有突破壁垒的意识。



个人简介:邵燕君,生于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十佳导师,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主持人。著有《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网络文学的新语法》等专著,主编《网络文学经典解读》《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等。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