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与伍迪艾伦_伍迪艾伦_希区柯克_伯格曼

分享到: ? ? ? ? ? ? ?

伍迪的电影要求观众时刻处于细腻的感受状态,而不是记笔记的状态。


伍迪艾伦有数不尽的诙谐语言,来“旁观”人物事件。剧中的人物有时候也索性跳出事件,直接进行解构。这虽然破坏代入感,但伍迪的重点并不在此,他希望观众“审视”事件,或者说,欣赏文学(法国人称伍迪为美国电影界里唯一的知识分子)。观众经常老脸一红,镜头所讽刺的,不正是自己吗?但镜头随之一转,倘若无事发生。批评的部分被消解,只让观众自己拿捏,这便是反讽。当一连串的反讽接踵而来,观众在玩味人物与审判自己的过程中目不暇接,也完成了一趟丰富的心智之旅。


电影不仅扇观众耳光,也扇伍迪自己耳光。我很喜欢他这种广阔的自嘲视野,或者说是勇气,这种态度是我们国人所稀缺的。中华文化根基深厚,不大容易被搅动了,人也就迂腐下来。大家太板正,君子意识太强,失去了灵活,也没有了可堪的豁达与幽默(即使有,也不被传统社会接受)。自嘲之所以需要,很简单,人无完人。只认真地自我认错,视野还是狭窄,因为人的缺陷本身,就是绵延与不可消除的。能意识到这点,便有反讽的豁达。反讽与自嘲是一种艺术,不是所有人能做到,也不是所有人能欣赏的了。


反讽的最高境界是回到真实,直接审视生活,视野如万花筒,结论,层次,意义,都是可以欣赏与玩味的。但这几乎不可能,否则也不需要电影了,因为人很难不带入自己的利益色彩,一带入,便无生气。历史上有一个人也许做到了,他平日支支吾吾不肯出声,最后出函谷关,不忍心把话说了出来,成《道德经》。


反讽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它现在几乎已经绝迹。反讽是最不容易模仿的,或者说它本身就无法模仿,一模仿,就成反面教材。周星驰模仿者并不少,他们确实很努力,但拍出来的作品,很难看下去。无论国内还是好莱坞电影,都陷入一种僵化的道德表达,政治正确中。这种模板约束人的视野,视野打不开,技术再进步,思想表达始终是有限的排列组合。这不是说反讽是所有电影必备的,电影还有其他特色,希区柯克,伯格曼,黑泽明等等,但反讽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人会哭,也得有笑。大家现在不怎么会笑,假笑,苦笑,嘲笑,不会欣赏地笑。


伍迪老爷子十分勤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以几乎一年一部的速度产出电影,直到今天。八十六岁的他依旧孜孜不倦,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我十分不忍看到他离去,一是舍不得,二是反讽电影这块,后继无人。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