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首谈抑郁:十几年没有睡过好觉,才意识到自己病了很久_加拿大 多伦多_临床症状_马思纯

分享到: ? ? ? ? ? ? ?


"

不久前,马思纯在微博发布了一段视频,分享了她在负面情绪笼罩下的生活。


因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几乎十几年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因为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每日都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她无时不刻都在害怕,怕别人生气、怕别人难过、怕别人不喜欢她。


直到很久以后,马思纯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生病了。没人觉得她病了,他们只是觉得她想太多。




这并不是马思纯第一次和大众分享自己的故事,在之前某档综艺中她也说过,需要靠药物来控制情绪,吃药后三天胖了八斤。而不吃药的后果就是,“身体僵硬,走路困难,甚至眼睛会看不见,还伴有严重的气喘。”


排除器质性疾病原因,这很可能是过度的焦虑情绪所致的躯体症状。


这些躯体化症状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不少现代人都曾出现过:例如胸闷气短,呼吸沉重;比如夜不能寐,睡下了却很难醒过来。


心理上的症结可以对一连串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躯体症状涉及神经、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运动等多个系统,也是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哮喘、癌症等躯体疾病发生或进展的危险因素。



像马思纯一样,直到躯体症状严重到干扰生活,才意识到自己“病了”的国人,不在少数。


80年代开始,文化心理学家就发现,相较于其他国家的人,中国人更倾向于通过身体表达情绪,尤其是心理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普罗大众都缺乏自我的觉察,无法直白地说出“我情绪不好”,更多是用模糊不清的不舒服,来表达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2008年,一项对比了湖南医科大学与加拿大多伦多成瘾与精神健康中心病人的研究也显示,在同时出现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的病人中,加拿大患者显著报告了更多的心理症状,中国人更频繁地报告自己抑郁症的躯体症状。


虽然,“用身体反应来描述情绪”的方法,并不一定就劣于“直接表达情绪与心理状态”的表达模式。


但当患者因为缺乏认知,无法正确表述病情时,就可能会导致“即使辗转各处就诊,大量消耗医疗资源,结果各项检查指标均指向正常”的情况。甚至不少患者因为检查不出发病原因而加重了负面情绪,或是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以抑郁症为例,全球超过3.5亿人受抑郁困扰,每100个中国人中就有7个曾经抑郁或正在抑郁的人,或许其中就有人正因为缺乏对“抑郁”的认知,无法得到需要的帮助。


在学会直白表达情绪和心理状况前,我们更需要学会,在发现身体出现异样的时候,去主动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在陷入心理困扰的时候,学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除了缺乏认知,马思纯在视频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病耻感。


“正视抑郁症,它只是一种病而已,它和其他感冒发烧的病一样,只要正常看医生和吃药就好了,不要把它特殊化,也并没有什么值得遮掩的地方。”


但事实上,71%的抑郁患者,试图隐藏自己的病情。


这是因为,患者除了心理疾病带来的困扰要应对,还要面对各种恶意和误解的声音。甚至有些时候,最亲近的家人,也会讲出最伤人的话语:


“你才多大,知道什么是抑郁吗”、“我吃粗粮长大都没抑郁,你凭什么抑郁?”、“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父母家人的不理解、不在意甚至羞辱,无异于在伤口撒上一把盐,拦住了他们求救的渴望。


人们能理解骨折的人无法走路,却理解不了抑郁的人无力生活。



于是在污名化和病耻感的双重作用下,有些患者更加难以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宁愿饱受精神心理上的痛苦折磨,以致于夜不能寐,甚至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也不愿寻求医疗帮助。


还有一些患者,即使接受了专业的治疗,却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生病的事实。


他们更愿意从生物学原因,特别是神经化学递质失衡的角度解释了他们的痛苦。强调自己与精神病患者截然不同,并对精神病患者抱以非常负面的评价。


当患者自身对疾病都抱有偏见时,消除大众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就更难了。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或许我们该给心理疾病松松绑了——把心理疾病看做正常疾病的一种,既不排斥,也不神化。


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心理疾病,而患者也能更勇敢地踏上自我完善的路。




尽管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各种困扰,但并非不可战胜的。无数患者也曾和马思纯一样,都曾深陷在情绪漩涡中,但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他们也能驱走头顶的阴霾。


大部分患者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进行规范治疗,可以控制住大部分心理疾病的核心症状,减轻伤害,并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 药物治疗


心理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与一系列神经网络的异常活动相关,基于不同学说,或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治疗药物分成了几类,精神科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个体化的需求。


尽管心理疾病药物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口干、恶心),但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实践,大部分患者在医嘱下用药都是安全的,并且不良反应一般会随着服药时长慢慢减轻。


|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等心理治疗方式对心理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一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它是一种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通过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行为。已有研究证实,CBT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有益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全面改善临床症状。


|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目的是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健康的关照,减少家庭环境中的关系紧张,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研究发现,有充分社会支持下的药物治疗能显著减少心理疾病患者的复发。


总的来说,心理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而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治疗,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疾病只是一份医学诊断,它并不是人生审判。希望每一位被心理疾病困扰的人,都能慢慢好起来,做回快乐的自己。


毕竟,你人生的船票,依旧在自己手中。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