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大决战》总导演自问自答_大决战_正面人物_反面人物

分享到: ? ? ? ? ? ? ?

本文来源于本人手头收藏的老报刊,手动打字录入,仅共交流所用,请勿用于商业传播,手工打字难免有错别字,欢迎大家指出


作者:李俊 (八一厂电影《大决战》总导演)


(一)

问:《大决战》是部什么影片?

答:是部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为题材的、纪实性的历史故事片。

问:《大决战》是什么样式的历史片?

答:是政论性的历史片。高屋建瓴,总览全局。《大决战》不光是军事力量的大决战,而且是政治、经济、人心的大决战。通过真实的历史,揭示出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问:你能再解释一下政论性这个问题吗?

答:战争从全局、从整体上的胜利和失败。决不是个简单的军事指挥(不否认军事指挥的重要性)问题,它是政治上的成功或失败的继续。因此,描写“三大战役”的胜败也决不能单纯地着眼于军事,而应该着眼于战争胜败的总体因素。能将这些因素和战争结合起来,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不但增强了影片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而且也是形象化地论证这场战争胜败的原因,给观众留下一个总体概念。这对认识历史,认识现在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实际上是战外之战。我说的政论性就在于此。


问:按照这个想法,就不是光写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而是写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全面胜利!

答:对。

问:对这样政论性的影片,还有什么要求吗?

答:材料生动,论点鲜明,逻辑清晰,笔墨精练,结构严谨。以史论政,以理服人,理又寄于情之中。

问:上面谈的都是关于历史部分,对故事性问题是怎么想的?

答:要真实地反映历史,或者说要反映历史的真实,但又不能完全被历史所局限,让历史牵着鼻子走。要在历史真实的情况下,虚构出符合历史真实的故事情节。中国革命的历史十分复杂,一个家庭里可能有好几个党派,这种错综复杂的现实,就可能构成很生动感人的情节。应精选加工,努力把思想性、艺术性结合起来,使之有观赏性。尤其是我们这部上中下六部、放映时间长达九个多小时的影片,如不充分注意群众的观赏性,不分析观众的审美心理,不满足观众的要求,就会花的力气很大,看的人很少,这将是一个不幸的结果。

问:现在都知道《大决战》中央抓、军委抓、总政抓、广电部抓,将来如果观众不爱看,电影票卖不出去,其损失恐怕不是用人民币能算出来的。

答:对,事前应该考虑事后的效果,方能争取一个好的结果。

问:前两次讨论剧本时,有个共同意见:敌人比自己人写得好,是吗?

答:写敌人没有顾虑,写自己人顾虑太多,所以写不好。这是《大决战》创作上的一关,此关不破,剧本就很难进一步提高。破关的唯一办法,就是实事求是,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如果这点办不到,《大决战》应该留给后人拍。这部片子一定要有强力的冲击波,冲击人们奋发向上,勇往直前,敢于承担风险,追求新的事业。这些冲击力首先来源于这些挥手定乾坤的叱咤风云人物,所以一定要把这些人物写好,在艺术上不能使人感到他们苍白无力,无所作为。

问:《大决战》算不算一部巨片?

答:从长度上讲,最少9个小时,当然是一部巨片。但是长度并不是构成巨片的核心因素,核心因素仍然是思想上的深度,艺术上的高度。

杨尚昆副主席指示,《大决战》拿出来就一定能站住,剧本不好不拍,要改就改剧本,不能在将来拍成的影片上改。这个指示反映了电影创作的艺术规律。这个指示要求《大决战》

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对这个指示精神领会得愈深贯彻得愈好,构成巨片可能性就愈大,否则反之。

问:思想上要有深度,艺术上要有高度,对艺术作品都应该这样要求。《大决战》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答:它应该象一尊刀削斧砍出来的大雕塑,线条粗放,轮廓鲜明,有气势,有分量,这种特色不是强加的,臆造的。粗放的线条,鲜明的轮廓,刀削斧砍的手法,容易表现纵横驰骋的战争题材。没有这种刀削斧砍的精神,就不容易有粗犷的造型和奔放驰骋的性格,反倒容易被历史细节所约束,变成一本流水账。这尊雕塑应该从远处看象在中国看万里长城,在埃及看金字塔。它喜明确好精练;忌含糊怕罗嗦。

总之,它应该是大笔挥洒出来的一幅巨大的画卷,有分量,有气势,有力度,醒目动人。

问:在选演员上你有什么要求?

答:选知名人物的演员时,最好形、神兼备。选一般演员时,注意朴实。选我方人员时,一定有农民的土香味。

问:对摄影、美工有什么要求?

答:摄影:一、要考虑如何拍出罕见的、有气势的、给人视觉上有冲击力的镜头。

二、运用镜头去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构图要开放,不要四平八稳,老从一个视点拍摄,特别在拍战争场面时要有不拘一格的精神,放开手,有时甚至可以“乱来”。一定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要怕浓烟烈火挡住镜头。

美工、色彩和建筑都要不杂不乱,讲整体,讲稳重,讲重量感。有反差,有对比,有鲜明的视觉感。


问:在化妆上你有什么想法?

答:注意生活的真实感。对正面人物不褒,反面人物不贬。不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要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解放军基本上是由被压迫的农民组织起来的,因此,在解放军身上一定要有农民的土香味。战斗中不可避免要有气氛妆。负伤后的血,战火中人物身上的硝烟等,都要真实。

肖像很多,负责化妆的同志要分工明确,组织严密。

化妆不能只顾脸上,不顾身上。脸上、身上、头上、脚上都应该和有关部门密切协商,整体考虑。

问:对服装也应该有所要求吗?

答:当然要有。首先是时代感、真实感。因为当时各野战军所处环境不同,服装和装备的差异很大,质量的差别。样式的差别,干部和战士的差别都应严格注意,对国民党军队也应注意各派系的差别。

问:道具应该注意什么?

答:和其它部门一样,都要有时代感,真实感。各野战军的武器装备差别很大,要调查研究,准确解决。在电影里随便出现一个干部,就可以带一支很漂亮的手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能有一支很漂亮的手枪是极困难的。因此道具用得好,用得准,通过道具就能看出生活的时代面貌。《大决战》的道具十分复杂,注意时代感、真实感是准备工作的关键。

问:对音响构成有什么想法?

答:音响,整体构成一定要有时代精神。

当时的流行歌曲最有时代感,但要选用、慎用。另外注意生活真实。战争中的枪声很多,不能只用一种枪声来代替。影片环境多半在农村,我们离开农村多年,特别对过去的农村《也包括城市)已经很不熟悉。因此农村的生活环境气氛,音响构成应特别注意。


问:对特技有什么要求?

答:希望能发挥特技功能,再现历史的宏伟场面。若能如此,就可能为我们节约大量投资,摄制组要和特技密切配合。

问:对烟火工作有想法吗?

答:有点,但不多。战争气氛主要靠烟火来完成。烟火一定要把观众带到枪林弹雨的环搞中去。要靠烟火制造战争的真实感。

问:对照明工作有什么要求?

答:照明是用光传达思想,表达感情的。因此用光一定要结合剧情,创造气氛,努力达真以光代声的目的。

问:还有什么要求?

答:每个部门都必须是高标准,严要求。任务重,困难多,经验少,因此,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不能怕艰苦,怕麻烦。要精心思考,严密组织,工作中忙而不乱。

问:你接受这个任务后还有什么想法没

答:有。

一、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力不从心。

二、有的同志讲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的,世界电影史上少见的。但是面空前的事物,我却没有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知识。因此,今后工作不但会碰到很多困难,也会犯很多错误。犯了错误,决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为了保全面子故意和正确意见作对。我和同志们一定努力做到错了就改。谁的意见好,听谁的。

三、其他几位导演业务上很多地方都比我强,我们会在一起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探讨。在此基础上完成一个导演对《大决战》的总体构思,在这个总体构想的基础上,写好分镜头剧本,再请领导审查。

问:文学剧本已经通过了,还审查分镜头剧本不嫌麻烦?

答:不能怕麻烦,多年经验,都是通过剧本容易,通过电影难。审查电影时的很多意见往往都是审查文学剧本时要求不严留下来的。这次分镜头剧本一定要稳定,准备工作做细、做好。拍摄一旦开始,定要一气呵成,决不能中途停止拍摄,修改剧本。影片完成后,只能小改,不能大改。要做到这一点,导演把分镜头搞得愈细愈完善愈好,这是第四个想法。

第五,拍摄时注意抓两头,一头是气势宏伟的场面:一头是动人肺腑的细节。造成视觉上、感情上的冲击波,以此来增强影片的艺术性、观赏性。

问:你看过《中国银幕》上郑洞天同志的那篇文章吗?

答:看过。文章发表的很是时候,它对我和我们整个摄制组,都是一次警钟,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文章最后指出:“当人民的血汗钱交到自己手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应当有这样一个‘觉醒’——我的本事能不能花好这笔钱。”他没有指职业、道姓名,但是导演肯定是被他指的其中的一个。开拍前,能听到这些忠言劝告,我十分感谢!

(二)

问:有人说《大决战》是一部很难拍的片子。一是题材重大;二是事件复杂;三是关心的人多,意见多,不知如何是好。

答:是的。在这种情况下,导演时刻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一方面虚心地听取别人意见,用别人的智慧丰富自己;一方面认真思考,反复掂量。一旦认准的东西要敢于坚持。只虚心不坚持,把自己变成一个“意见箱”不行。只坚持不虚心,听不进意见自以为是也不行。

问:导演如何才能既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又不会把自己变成意见箱?

答:想要博采众长,从不同的意见中吸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必须排除人微言轻的习惯思想。不能看人听意见,把一些本来很好的意见拒之千里之外。更不能把这些人的意见改头换面当成自己意见显示自己。如此作法,绝不可能广开思路丰富自己。

第二,在听取别人意见时,自己要心中有数,胸有全局。根据自己对全局的总体设想.确定自己要选择意见的尺度。但是不能把这种尺度看成一成不变的。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不断地修正。应该认识到这种修正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丰富。总之,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方能逐步趋于完善。这是《大决战》导演拍好能片完成任务的一条捷径。

问:这种作法只适用导演吗?

答:适用导演,也适用于其它创作部门。

问:你对未来影片有没有总体设想?

答:1987年12月8日所写的导演自问自答,也可以算是对未来影片的总体设想。后来又开了几次会,看了很多材料,听了很多意见,写了一个简单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导演台本。其目的就是把这些设想落实在本子上,给有关同志提供一些参考。不可否认,让人参考的目的,也是想实现自己的目的。

问:在第一次导演自问自答中,你说是政论性,有人说是纪实性,究竟是哪个?

答:我说的政论性,不等于报纸上的社论,也不象《让历史告诉未来》的那种政论。我指的《大决战》的胜利,不单纯是军事上的胜利。尽管说这个胜利是通过军事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胜利的原因.却不单纯是军事上的原因。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经济、文化、人心、道德等。我的中心目的是要加强影片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而不是要把《大决战》拍成一部理性电影。我说的政论性,决不排斥纪实性。纪实性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真实性,我说的政论性目的也是为了达到真实性。

问:如何把握真实性?

答:因为要写历史,所以要真实,真实到参战的双方都能承认(当时参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很多人都健在),尽量不被后人修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个人才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展现出他们的本来通貌。对我不褒,对敌不贬。刀削斧砍不仅是《大决战》的艺术造型手段,而且也应该是《大决战》的作者对历史素材的取舍手段。在历史上只要能把握住总体真实,只要能让观众有一个大体的、轮廓的了解,就应该把艺术放在第一位。尽管《大决战》是部历史故事片,但它毕竟不是历史教科书。以往的想法,只好舍弃。

问:参加三大战役的部队很多,写谁不写谁好呢?

答:写谁不写谁,谁写的多,谁写的少,往往会因此引起很多意见。审查影片时领导同志也往往考虑团结问题,从这个方面寻找平衡,提意见。把张三李四提一下。尽管这句话除了本人能知道外,根本不被观众注意,也要加。三大战役上起毛主席,下至每个战士都是功臣。如果根据这个原则,找平衡去照顾,恐怕就照顾不完。特别对那些已经在战役中牺牲的同志尤为如此。《大决战》是一部历史故事片,不是一张功臣榜。被写进电影的同志有功,没有被写进电影的同志也有功。今天电影里没有写,明天历史学家一定会写。因此,为了电影的艺术需要,对那些没有被写进去的同志,不管生者死者,我们只能表示歉意。

问:对于如何写这段历史还有什么想法?

答:前面说的都是想法。总之,反映历史的真实,又不能被历史所限制。要钻进去,又钻出来。突出主要矛盾,舍弃次要矛盾,力求达到总体真实。另外,写历史的方法很多。有的按时间,有的按人物,有的按事件。《大决战》最好按事件。把一件事写清楚,再写另一件事。因为《大决战》所涉及的事件太多太复杂,采用这种方法,容易交待清楚。但也不绝对化,也可以一件事情没有写完,暂时放下不写,再去写另外一件事。写完另外一件事,回头再写这件事。这种叙事方法和美学观念富有民族色彩,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问:突出主要矛盾舍弃次要矛盾,那么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要不要去写,或者根据推理的结果,加以强调?

答:可以。有些事件虽然是细节,却能反映主要矛盾及其本质,可以从小见大,所以应该写。例如,平津战役中傅作义的和谈代表邓宝珊先生问林彪、聂荣臻:你们打下天津要用多少时间?林彪回答30个小时。我们现在根据这个真实的历史细节来推理。林彪告诉邓宝珊,邓宝珊会不会告诉傅作义?傅作义会不会告诉天津的守备司令陈长捷?我想会。这是推理的第一个结果。

第二,根据傅作义当时的主导思想:只有打才能和,只有守才能和。他会不会让林彪在30个小时之内打下天津,会不会叫陈长捷死守天津?我想他会死守,不会让解放军在30个小时之内打下天津。

第三,林彪想要30个小时打下天津会不会在部队深入动员?我想也会。

第四,30个小时打下天津的作战计划,毛主席、军委会不会知道?肯定知道。根据傅作义只有战才能和,只有守才能和的思想,毛主席、军委也一定会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定会支持这个作战计划。以上这几个方面的推理如果真实可信,那么在30个小时之内能不能打下天津,就构成了打天津的主要矛盾,就可以作为一个悬念自始至终贯穿在天津战役的过程中,并可适当的加以强调。所谓适当的强调,就是不要在戏剧性上追求过度,真反成假,背离影片的总体风格。



问:《大决战》仗打的那么多,弄不好会重复怎么办?

答:一重复就没有人看。所以在文学剧本上就不能重复。一不能重复以往的;二不能重复自己的,也就是说,辽沈不能重复平津的,平津不能重复辽沈的。要作好这件事,编剧的文学剧本、导演的分镜头剧本都要把好这个关。我们要求《大决战》既有统一的总体风格,又有各个战役的不同特点。例如辽沈战役,东北有雪,从色调上可否以白为主。具体的战斗场面重点是,锦州的穿墙打洞;辽西会战时无声的夜间穿插,乱中取胜和奇袭廖耀湘司令部;坚守塔山陆海军的对抗;平津战役中围而不打,人与风沙的搏斗;30个小时打下天津所构成的戏剧性冲突;淮海战役中的水网地带,敌军坦克对我军的威胁和敦促杜隶明的投降书等等。以上所说,不一定就是各个战役的真正特点。但是每个战役的导、摄、美一定要寻找自己的特点。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文学剧本里写出特色。这种既能把握总体风格,又能突出自己性格的特色,是《大决战》成败的重要环节。另外,《大决战》共三部六集,是一部完整的故事片。它不可能出现一部成功,两部失败,也不可能两部成功,一部失败、它会成全成,败全败。因此,每位导演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尤为重要,就是把自己拍摄的部分统一在《大决战》的总体构思总体风格中,而且又能突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另外《大决战》有三个摄制组,三个导、摄、美。虽然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摄制组提出竞争,但是这种竞争的心理,却是不可否认。把竞争自然而然引进艺术创作。这是拍好《大决战》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这里只提醒一个问题,就是要把竞争的焦点对准对实。对在把握全局。突出重点上.全体创作人员都是为了拍好《大决战》而努力。除此,焦点一虚,就不利于《大决战》的艺术创作。

问:在刀削斧砍的大笔触下,还能有细描吗?

答:不但能,而且一定要有细描举个例子:关于毛主席进北平以后阅兵这场戏,这是在讨论剧本时,大家共同认可的一场戏:天安门、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朝阳外门上的天文仪。阅兵场上的步兵、骑兵、炮兵,坦克兵的方队,吉普车前站着中共中央的几位书记。以上的景和人都沐浴在晨光下。庄严肃穆,万籁俱寂。毛主席乘坐的吉普车。周恩来同志来到车前,他轻轻打开车门。车内毛主席低头不语。阅兵的礼炮响了。毛主席闻声,看了一下手。掏出手绢,擦了一下眼泪,绥步下车。镜头到此为止,把阅兵的场面完全省略了。在这里,阅兵的场面只能让观众去想,不能再让观众去看,这不仅笔墨简练镜头干净,而且不落俗套。这里不去写毛主席阅兵时宏伟场面,而是写毛主席在决战胜利之后,阅兵之前一瞬间的感情,这几滴泪水饱藏着多少感情,释放着多少信息,让观众去思考、感受。

问:《大决战》的矛盾错综复杂,如何把握才是?

答:从两个统帅部去把握。因为这场决战是由两个统帅部的统帅指挥的。因此,把握统帅部的戏,是把握矛盾的核心。三大战役穿插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的场次转换,都要从统帅的角度考虑,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不会感到转换突然,而且是展现他们的战略思想指挥艺术的机会。刻画两方统帅人物是一个重要着眼点。

问:讨论剧本时有人主张写江青,有人不主张写,你是哪一种意见?

答:我是主张写。能实事求是地写林彪,也能实事求是地写江。这两个人物都是国内外观众想从银幕上看到的人物。也就是想知道我们今天是怎么看待历史上的林彪、江青的。如果我们避而不写,就会违背这个愿望,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受资难。即便我们今天不写,以后还会有人写。写江青的目的不光是单纯地满足观众的心理要求,而是为了写好毛主席,增加毛主席身旁的生活气息,使观众更感到真实自然。否则,毛主席老是看地图、开会、发电报、指挥战争,就显得生活面太窄、太单调。江青是毛主席的夫人,这从历史,在《大决战》中能不能实事求是地写林彪、江青,能不能实事求是地写毛主席,而不是去神化他,这些都是广大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写江青,观众会给影片打折扣,这点将会从票房上反映出来。

问:有的同志说,这是一部纪实性影片,不能用闪回、叠化、回忆等技巧。你以为如何?

答:有人说不能用这些技巧,是怕破坏纪实性的风格。这个想法是对的。这些技巧如果用得不好,不统一,可能破坏影片的风格。所以不能乱用。如果这种技巧所传达的内容和手段,仍是纪实性的,仍然吻合影片的总体风格,而且能深化主题,刻画人物,释放出大量的思想信息,我认为仍然可以用。如果失去这种手段,无法表达上面说的那些内容,就等于自己束缚了自己。使自己展不开想象的翅膀,打不开视野,硬去削足适履,反会妨碍创作。

问:这个戏的演员很多,目前情况怎么样?

答:报名自荐的同志很多。我们十分感谢这些同志对《大决战》的支持。从目前已经接触过的演员看,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表演上的生活气息不浓,舞台味道太多。演统帅的演员尤其要重视,不要光从外形上去模仿,要从内心去琢磨,要从战争的总体上全局上把握。要熟悉这场战争,关心各种战争因素的成败。这种成败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人物的思想感情。演员要善于捕捉这种感情,表现这种感情。演员表演也要运用辩证法,在很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一个很短的特写镜头里,演员不可能把所有矛盾都表现出来。但是只要能把主要的矛盾表现得深刻动人,其它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就可迎刃而解。否则演员将会被复杂的矛盾弄得无所适从。

问:最近电影学院一位搞理论研究的同志讲《大决战》的关键是真实。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答:这个问题不光是导演和其他艺术创作的同志要理解,而且是与《大决战》有关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要理解。想一想,《大决战》中有哪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真实。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真实,会产生什么效果。不妨事前有个估计。必要时,可列出几个条目来,让创作人员去注意。这个问题我相信从领导到每个创作人员都想过。但是,都缺乏认真的、系统的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研究,特别是涉及到一些领袖人物的问题,更缺乏认真系统的思考,大都限制在一般的概念的思考,缺乏具体研究。我希望都来思考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部影片的成败,导演的工作虽说不是唯一的因素,但是重要的因素。实践中如果证明导演的想法是错的,我相信我们定会接受正确的意见,修改自己的错误。

(三)

问:你对这部影片有什么总的要求,能不能简单地概括一下?

答:历史真实,气势雄伟,思想深邃,感情动人。

问: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方能达到这个要求?

答:一、视点要高,能让观众总览战争的全局;二、视点要远,能让观众看到气势雄伟的工程总体;三、视点要近,能让观众看到人物的面孔,摸到人物的脉搏,听到人物心脏的跳动:四、向中国画的画家学习,落笔甚少,藏笔甚多、这部电影也应该是看的甚少,想的甚多。这就是诗,也就是神韵。

问:分三个组,你对各组的导演有什么要求?

答:《大决战》是完整的一部电影,虽包括三个战役,但三个战役构思在《大决战》一部影片里。因此,要求各战役的导演要有总体意识,把握总体风格,完成总体构思。除此之外,又能突出自己的特点,展示自己的性格。

历史的、政治的、时代的责任感驱使每个导演和所有工作人员都会倾其全力把这部影片拍好。不言而喻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出好作品。希望在竞争中能相互配合,相互照顾。千万不能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我相信我们的导演、摄影、美工、制片等同志们的工作经验、政治素质、思想修养都会做到这一点。

艺术上能不能精益求精,很大的主动权在。导、摄、美手里。所以我希望各组的导、摄、美都有艺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这部影片是纪实性的影片。希望所有的创作人员都时刻注意历史的真实、时代的真实、地区的真实。真实朴素也是构成影片总体风格的一大要素。

摄制组能不能搞好内外团结,能不能拍出高质量影片,首先看导、摄、美、制片主任能‘

不能团结合作得好。只要这个核心能团结好,全组就会心情舒畅,工作愉快。

开拍前我提以上几点意见,请领导和同志们思考。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