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有感——自由人、媒体和意识_木鱼水心_从前的我_言论自由

分享到: ? ? ? ? ? ? ?

最近木鱼水心开始解说这部高分台剧

看到了非常多的弹幕诸如:

“和罪犯共情干什么”

“对啊,罪犯不就是坏人吗?”

“有人理解罪犯的家属,那有人会理解被罪犯杀害的家庭吗!”


我非常的能理解大家的言论,同时也会反思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大环境下言论自由的问题与观念。

当我看到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一致的言论时,我第一时间会去发现的是,这个想法和我的好像不一致,然后第一时间分享给自己周围的人,然后得到一个认同的观念后再心满意足的走开,好像我对这个言论的一点纠结就到此结束了。

从前的我虽然也不会随意抬杠与发声,但是依旧也在寻求短暂的认可,点赞许多自己同一立场的评论再心满意足离开。

而如今我会思考几个问题:

“我确实没有做出任何立场上的站队吗?我确实在意这件事情并十足愤怒吗?我在对这件事情做出足够的思考与证实吗?我真的看到了全部的真相或者说我了解了背后的真相吗?我表达的或者是我认可的,真的是我真实的想法吗?”

答案当然是不一定了,我又不是资深新闻人,又不是什么社会小警察,我也是匆匆过看客,不过几句言论的事情,我去思考那么多干什么呢?而我寻求认可的过程是开心的,满足的,且当我发现自己的思考结果和其它人截然不同时,我开始难受,焦虑。

中国人际关系的社会取向有这么几个特征:

●获得别人的赞赏或称赞

●维持人际关系和谐

●使周围人对自己有好的印象

●维护自己的面子

●使别人接受自己

●避免他人的责罚、讥笑和报复

●避免困境和尴尬

●避免与人发生冲突

因此就导致,当我们面临周围人的不同声音时,会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为了维持关系的和谐,个体要去做附和他人意见的事情,并且为人处事处处小心,要注意给他人面子,尽可能避免冲突。


然而在网络中,我们不需要维持和屏幕对面陌生人的关系,不用在意对面的感受,那么网络作为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时,给了我们发泄的空间以及强烈抒发真实言论的欲望。


那么网络中这些浩瀚的言论,是怎么影响到每个屏幕面前的人的呢?


社会影响理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直接性。这种社会影响发生作用的机制和物理作用一样,以光照射在一个平面为例,平面接受到的光的量不仅取决于开了多少灯,还取决于灯泡的瓦数以及平面的接近程度。

数量越大,与我们关系越密切,越重要,我们被影响的程度也就越深。而网络作为一个匿名平台,其来自多数人的社会影响是能切实的影响许多人的。


“现在的舆论导向很多都是在极端地分化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我们彼此排斥的同时也是在制造排斥,不如建立沟通的桥梁,抹除信息差,这也是极端不易的,分裂和毁灭很简单,和平和重建反而是成本很高的。”—来自某APP评论

我希望未来网络平台有更多对事件进行自己深思的言论,评论也好,讨论也罢,我们要知道发泄式的恶评,网络暴力及吵架没有办法解决任何问题,多样化的声音才能让我们认真思考一样事物的全貌。

“如果黑暗中有一样物品,第一束光能证明该事物的存在,那第三束,第无数束光才能让我们彻底看清一样事物。”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