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十二怒汉》翻拍作——《十二公民》_十二怒汉_十二公民_地域歧视

分享到: ? ? ? ? ? ? ?

本作是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的中国翻拍版本。由于本身的剧本底子就相当扎实,因此各国在翻拍时,都会加入每个国家的特色风貌。本片翻拍时不仅保留了原片的各个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的性格差异和缺陷,同时让十二个人物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一场小小的西法补考,一个热点话题,以小见大的投影出各种身份,各个角度的人间百态。

十二个人,一场考试,一个案件

先简单概括一下故事。政法大学一场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补考,请来了补考学生的家长们。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扮演群众陪审员,而他们所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在社会上,往往大多数人都根据主观的刻板印象,将富二代内定成为了犯人。但是,随着一位家长的据理力争,在一轮轮的辩论和探讨中,众人对案件的印象慢慢扭转,每个人都透露出各自的身份背景和辛酸往事,最终做出了和检察院一致的决定。

上面这段内容大体上就是整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如果熟悉推理小说或者游戏,那么很容易想到这其实类似于推理作品中一种派别 —— 法庭推理,类似著名的作品例如小说《犹大之窗》,游戏《弹丸论破》或者《逆转裁判》等等。这类题材的作品,往往在一开始并不掌握事件的全貌,在一点点的归纳梳理中,一次次循环讨论和新证据的出现中,步步递进,最终得出一个和第一印象完全不同的结论。本片的法庭推理要素十分完备,相较于原版来说,甚至在片头给了观众和探讨者等同的信息,这点比原版更加完美。在原作电影《十二怒汉》开场,观众们甚至不知道他们讨论的案件内容,也无从知晓细节,只能静下心在每个人的发言中自己一点点的拼凑信息。而《十二公民》在这点上,更加偏向于大众化,能让人迅速带入影片之中,这点改编是较为成功的。

《十二公民》海报

其次一点是其中人物的塑造。参演的“十二位公民”都是老戏骨,演技上可以说几乎完美,片中12位“中国陪审员”的扮演者均来自人艺与话剧演员,在演技上有绝对的保证。有冷静依照客观证据梳理脉络的人,有带着有色眼镜搞地域歧视的人,有毫无素质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等等等等,从一场小小的辩论中就能看到整个社会。对比《十二怒汉》来说,《十二公民》在人物塑造上更加本土化,不仅保留了原作各个人物的神韵,而且更进一步得更加贴合中国社会现状,看着十二位家长们一次次针尖对麦芒的碰撞,仿佛有一种切身的体会一般。每个人物身上没有扮演的痕迹,仿佛角色和演员本就是一体,他们本就是角色的样子,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剧照

如何正确看待事实,如何正确在舆论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客观,坚持独立思考,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十二怒汉》上映于1957年,《十二公民》上映于2015年,但即使如今仍然可以用以扪心自问。将片中的案件替换为任何一个社会问题,任何一个热点舆论,任何一个身边琐事,将自己带入其中,都是一次拷问。


每个人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也大为不同,但秉持的理念,本该可以是同一个

说回到电影本身。能在国产电影的大环境下,跳出如此优美的舞姿,是一件相当难能可贵的事情。本片没有什么华丽炫酷的特效,没有富丽堂皇的场景,没有流量鲜肉演员,但呈现出的品质对得起电影的称呼。

当然,本片依然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或许是现实的原因而导致的缺陷,“群众陪审团”的概念在国内一部分观众头脑中并不能立住,虽然本片用“西法考试”的取巧手段将原作的陪审制度搬了进来,但是部分未接触此类题材的观众可能未必能产生共鸣,电影毕竟是派给大众看的。其次是本片的深度问题,由于原先的版本已经拔高到了一定程度,作为参照,其他国家各自拍摄出了各自“伤痕”的一面,但此片还是更贴近原作的探讨,也许是客观原因无法深入或者其他原因,在此不做深入。每个人物各自的背景切入手法还可以再做改进,煽情是允许的,但在煽情的手段上本可以做的更高明一些,这也是本片的一个小问题。

总体上来说,本片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作品,鉴于原作年代过于久远和语言问题,观看本片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