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扎克·施耐德是我最喜欢的导演_文化界_老人与海_希斯莱杰

分享到: ? ? ? ? ? ? ?

前排声明,我不属于任何群体,没有加入任何群,一切行为都是出于自己的喜好,对扎克的维护更倾向于村上春树鸡蛋与高墙式的原则,如果日后部分极端粉丝去打击客观指出扎克存在问题的人我也会去维护,但这不代表我言行不一。(PS:4000字+,内有大量与电影导演无关的引用)

先说结论吧,对于扎克的一切褒贬,一张图就能解释清楚(PS,对于扎克早期言论我是表示理解的,实际上一个很奇怪的事实是我接触第一个有关扎克的视频是站内“扎克施耐德到底有没有读过黑暗骑士归来”,并且以此对这个导演产生了及恶劣的印象,尽管我当时并没有看过他的电影,后来当我忘记有这么个视频的时候,我偶然间看了BVS,并表示对扎克当年部分过激言论表示理解)

这张图信息量很大,既有对超人外星人身份的不认同的人,也有客观阐述超人存在让人们更安全的人(我这个译版没有把后面的意思翻出来,仔细看还是有的)



扎克作为一个导演,一个商业导演,一个手拿大IP改编权的商业导演,无论怎么做,都会有不同的声音。

提姆波顿的蝙蝠侠肯定有,但作为上世纪的产物,他能被人们原谅

诺兰的蝙蝠侠肯定有,但由于希斯莱杰的离世,人们可以原谅他的瑕疵,并把观赏诺兰的三部曲作为一个时代的缅怀

陶德菲利普斯的小丑肯定有,但是他得了金狮奖,对这部电影的褒奖和评价已经使这部偏向商业的电影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商业讨论

但扎克不是,在很多人眼里,扎克是DCEU的构建者,是要对标MCU的一个存粹的商业片导演——再加上BVS这个极具商业元素的标题——这个偏向文艺的商业电影便被以错误的标准去评价了,于是这部电影得了金酸梅奖,并使得很多人可以打着“官方”的名号对这部电影口诛笔伐而不用担心自己是异类。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出现一些很可笑的批判,有一些人觉得扎克受弗兰克米勒影响太大,使得电影主题过于晦涩,另一些人则大肆宣传BVS是对黑归的一次亵渎;有一些人认为这部电影强行黑深残没有深度,又有评论者以为这部电影过于艰深不适合作为商业电影。对扎克在BVS表现的批评,在同一个论点下往往会出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论调,而在接受共识后又由于个人的偏好侧重会对这部电影打出完全不同的评分——这些只能说明一点,BVS并不是商业电影,我们不能用商业成绩和爆米花电影的标准来衡量这部电影。当然,跳开这些,怎样去理解BVS,BVS是一部什么样水平的电影,在我看来,目前没有出现对这部电影最全面最彻底的解读。我相信等到这样一条解读出现时,我们会对BVS这部电影有一个和现在相比,完全不同的看法。

好了,这是我对BVS的一些碎碎念,回归正题,我们来说扎克。

现在对扎克的主流理解是,MV导演,美术出生,审美,构图,配乐都是一流水平,但比起好莱坞超一线导演还有一定的距离,并把对扎克的称赞落脚在油画一般的画面,顶级的配乐,一流的视觉效果大师这些点上来,同时在夸赞他个人风格之时指出他滥用个人风格的危害,指出作为一个商业导演没有达到应有的商业成绩的情况。但是这远不足以解释一个事实:为什么这么多人如此的喜欢并追捧扎克,为什么扎克的每部电影(除了猫头鹰王国,这部电影还没看,据说主要矛盾在于扎克把他当成儿童片来搞,画面水平和内容不搭,又几乎没有深度,成了一部典型的画面酷炫而内容平淡的电影——当然我没看,但是如果对这部电影的上述评价准确,就完全经得起我接下来的提问)都有人大呼神作?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扎克电影的主题来回答。这个主题我认为最好的概括就是我们如何直面生活?扎克在每部电影里都给出同样的回答——生活绝对残酷,理想绝对值得。扎克不是经历过冷战的人,他较少知识分子的特征而更多艺术家的特征,他对社会的思考并没有阿兰,米勒这些人深刻,连守望者这部电影本身面对冷战的反思对人性的讽刺都在扎克的风格里面淡化了(只是相对于原著淡化了,但不代表完全丧失了,也不代表肤浅化了,只是更偏向于理解这样一个事实而非从阿兰的角度产生对原著的绝对共情),而相比于阿兰摩尔的原著,扎克的守望者更偏向于对罗夏式英雄主义的赞颂。(以上对守望者的评价为个人看法,欢迎理性讨论),但这些政治方面的缺失则被扎克对人性,神话,宗教这些更宏观的主题弥补上了,他的风格不是冷峻的,而是偏向与浪漫主义的,他的主题不是政治领域的严肃,而是在宗教,神话方面的思考。

此外就是扎克是真的在把每个电影当艺术品来做,每个细节都在很用心的去设计,拿BVS来说,镜头里出现的每一份报纸都是言之有物的,而且暂停仔细翻译这些报纸就会发现每份报纸都是在对BVS的整个DCEU世界观的扩充,对于完善整个前前后后的设定,实际上这些一闪而过却需要不断暂停仔细看的设计在BVS里面有很多。且扎克也没有为了商业而放弃电影语言和叙事手法的商业化。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美少女特攻队》这部电影的选材和他的表现手法与内涵强烈的矛盾,与其说是宅男片,我更觉得这是对娱乐化的一种反思和讽刺。当然这里就不展开说了。(PS:对于扎克的每部片子,在毕业后我会做一些很长的影评,这里只能简单提一下我对这些电影的结论性理解)

所以扎克最显著的特点不是漫画真人化,不是极致的视听设计,不是强大的动作分镜,不是油画般画面,扎克最大的特点,是他1.私人化的主题及表达,2.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个人追求和思考。

反驳的人当然看到这里更有话可说了,“你说的我都能明白,可是扎克是商业片导演,他要把钱赚到,把IP推广出去”

我只能说,推广IP靠的是长期积累,如果给扎克10年,不见得做下去比漫威差。

现在我想说说我对扎克这样做的态度

援引北岛的《古老的敌意》(长文预警,但基本把我想说的说完了)

“我想从这两句诗(PS:这两句诗指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安魂曲中 也许伟大的作品和生活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出发,从三个层面谈谈“古老的敌意”。

就社会层面而言,“古老的敌意”是指作家和他所处的时代的紧张关系。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中,作家都应远离主流,对所有的权力及其话语持怀疑和批判立场。在今天,作家不仅是写作的手艺人,同时也是公共事物的见证人或参与者,这种双重身份的认同构成写作的动力之一。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种社会性的“古老的敌意”,几乎不可能写出好作品。当今世界,金钱与权力共谋的全球化取代了东西方冷战的格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瞬息多变因而也更加危险。除了对正统意识形态的抵抗外,在一个庸俗化和娱乐化主导的商业时代,我们也必须对所谓“大众”的主流话语保持高度的警惕——在“民主化”的旗帜下,文学艺术往往会沦为牟取暴利的工具。作家必须持有复杂的立场和视角,在写作内外做出回应。

而这“古老的敌意”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政治不过是短暂而表面的现象,如过眼烟云。作家要有长远而宽广的视野,包括对世界、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深入观察与体验。

如果继续推进,必然会触及到语言层面,那么“古老的敌意”指的是作家和母语之间的紧张关系。任何语言总是处在起承兴衰的变化中,作家要通过自己的写作给母语带来新的活力,尤其是在母语处在危机中的关键时刻。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语言是与刽子手步调一致的。因而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语言。”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困境,现代汉语陷入新的危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语言垃圾的时代。一方面,是无所不在的行话,包括学者的行话、商人的行话、政客的行话,等等;另一方面,是沉渣泛起的语言泡沫,包括娱乐语言、网络语言和新媒体语言。这两种语言看似相反,却存在着某种同谋关系。在所谓全球化的网络时代,这种新的“与刽子手步调一致的”语言,与三十年前相比,虽表现形式相反,但同样让人因绝望而感到无力。每个作家应正视这一现实,通过写作恢复汉语的新鲜、丰富与敏锐,重新为世界命名。

最后是作家与自身的紧张关系,即作家对自己的“敌意”。换个通俗的说法,作家不仅要跟世界过不去,跟母语过不去,还得跟自己过不去。在我看来,一个严肃的作家,必须对自己的写作保持高度的警惕。

我在最近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写作是一门手艺。与其他手艺不同的是,这是心灵的手艺,要正心诚意,这是孤独的手艺,必一意孤行,否则随时都可能荒废。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手艺人,都要经受这一法则的考验,唯有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目睹某些同时代艺术家和作家的转变,让我深感惋惜,并借此不断提醒自己:与其说他们中很多人是被金钱被权力打败的,不如说是被自己打败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再跟自己过不去,不再跟自己较劲儿了——其实这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道防线都没有,就算是向这个世界彻底投降了,同流合污,无可救药。(PS:祝贺扎克获得hca the Vaiant Award,意义不言而喻)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一个需要不断追问和质疑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古老的敌意”为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提供了特殊的现实感和精神向度。

我想顺便提一下所谓的“粉丝现象”。这本来是娱乐圈的事,现在扩展到文学界和整个文化界。我认为,这与我们文化中的“低幼化”(infantilization)倾向有关。“低幼化”是从精神分析学借用的概念,主要指人们自动降低智力水平的趋向。正如印度学者阿希斯·南迪所指出的:“那么上千万人所经历的痛苦就将只能存活在人类的意识边缘,就像往常那样,成为代代相传然而渐渐褪色的回忆”。

在这个意义上,某些作家和学者不再引导读者,而是不断降低写作标准,以迎合更多的读者。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我们文化(包括娱乐文化在内)不断粗鄙化、泡沫化。在我看来,“粉丝现象”基本上相当于小邪教,充满煽动与蛊惑色彩。教主(作者)骗钱骗色,教徒(粉丝)得到不同程度的自我心理安慰。”

我认为扎克做的正是和北岛在这段里面所举反例做相反的事情。扎克并没有降低自己的标准,他在每一部电影里面都去在做真正深度的思考。BVS中对政治,宗教,文化,哲学的思考都是一流的。在已知正义联盟导剪公开曲目里面,很多曲子名称都有典可寻,对扎克所引用原著的理解,一定会或多或少的深化你对BVS的理解。

事实上我认为扎克本人的观点和北岛是不谋而合的,除了两人作为艺术家所选体裁的根本不同而言,我认为这两个人本质上都在做一件事——对抗娱乐化,庸俗化和泡沫化,重新拾起各自艺术领域内更基本的东西。

另外就是扎克电影的个人化,扎克在电影里做了很多个人化情感的处理。这就使得和扎克有相同经历的扎克粉丝们很容易与他建立共情并赞扬这位在绝境中抗争的导演(最典型的就是B站“关于BVS一个不得不看的影评”里那位纪录片导演),但同时也使得很多的大众很难与这样一位艺术家去建立普遍的情感共鸣,导致了一种生疏感和不理解,这也是扎克所有电影表现两极化的根源。反对者们应该尝试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支持者们也不能拿出夏虫不可语冰来表达优越——说真的,和一个艺术家共情是很常见的事,也并不算什么优点,只应该算是一种幸福,一种宿命般的相遇。

我相信喜欢扎克的粉丝大多数(实际上也应该是),真正是喜欢扎克从电影中表达出对生活这种情感与态度的粉丝,是喜欢扎克对艺术追求与他为反娱乐反泡沫的现代商业化艺术做出抗争行为的粉丝,而非只是扎克视觉帝国的狂热分子。

——end——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