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与《星际穿越》背后的文明精神内核_2001太空漫游_安妮海瑟薇_流浪地球

分享到: ? ? ? ? ? ? ?

前段时间在B站再次看了《流浪地球》与《星际穿越》,感觉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所以整理整理了思路,聊一聊我对这两部作品的看法。

《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都是在近几年有着广泛影响的,代表了好莱坞和中国科幻电影最高水平的科幻电影,而且内容背景均是人类的危机与绝境重生,气氛都较为深沉严肃,自然经常被拿来对比。两个电影的粉丝也经常互喷。

我觉得呢,从电影工业的角度来讲,毫无疑问,《星际穿越》作为好莱坞科幻片的代表,在视觉效果,科幻氛围等等技术方面要比《流浪地球》强不少。这个没啥可说的,也没有什么争议。

另一方面,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具体包括演员的演技,故事的节奏,情节与台词的设计,感情的代入感,气氛的渲染等等方面来讲,《星际穿越》也要更胜一筹。流浪地球的感觉还是不成熟,有的地方尴尬煽情,有的地方剧情跳跃,有的地方有些莫名其妙。这些都是导演和编剧的基本功,差距还是很明显。

但是我仍然更加喜欢《流浪地球》。

原因当然包括我作为中国人,对中国第一部严肃的科幻大片的鼓励与支持,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它的故事内核前所未有地打动了我。这种故事内核是好莱坞科幻大片里面从没有过,也不会有的。

“科幻是最现实的艺术。”科幻作品可以设定一个虚构的背景,让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更加明显直白地表现出来。科幻作品的内核从很大程度上能反应一个文明对待世界的态度。那么《星际穿越》与《流浪地球》的故事核心分别是什么呢?

先说《星际穿越》吧。《星际穿越》虽然外表很硬,包括黑洞的外观,科学的原理,多维的空间等等,但是这个故事背景的内核很软。其实《星际穿越》表现的是人类被更高水平的存在拯救的故事,包括虫洞的出现,高维空间的布置都是高级存在的操作。这个存在不管是外星人还是遥远未来的人类自己都不重要,反正是远高于人类自己的存在。人类的父亲通过努力只是完成了这个高水平的文明给他的任务。而且电影里面强调爱的作用,父亲与女儿之间的超时空联系是靠两人的父女之间的默契才能有效对接,最终拯救了人类。而安妮海瑟薇最后到达的男友的星球也证明了她之前说的,爱的重要性。感觉这个电影的核心是人类面对灾难被高等存在拯救,然后人类之间的爱能超越一切~

其实好莱坞的科幻大片,那些带有人类和世界关系思考的作品,基本上的精神内核就是两个,也基本反应了西方文明的一些底层的逻辑,一个是拯救,一个是救赎。

所谓拯救,就是人类被更高级的存在拯救(《星际穿越》),或者创造(《2001太空漫游》的大黑石,还有《异性》、尤其是两部异形前传对于人类起源的设定)。还有救赎,就是人类因为自己的罪,被惩罚审判,然后重生(比如各种末世主题的电影,本身其实就是西方文化中末日审判情结的表现。关于这一点,早年公知普遍说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忧患意识,西方人有;还有《黑客帝国》中的锡安,这个名字就是圣经中末日审判后复活的地方,是耶路撒冷旁边的一座山)。

此外,还有一个很常见的主题就是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反噬。这类主题表面上是对技术的思考,但是先进技术那么多,此类智械叛乱的主题之所以成为西方科幻作品经久不衰的话题,是因为其主旨本身就有很深的宗教和文化底色。

在西方文明的文化体系之中,对于造物主和被创造出来的物种之间是什么关系,人和创造人类的神又是什么关系等问题,和生命与爱情一样,也是艺术作品广泛探讨的一类话题。这类作品的故事背景的核心,基本都能归结为造物是神的权力,人僭越了,滥用了只属于神的权力,因为这条罪恶而被惩罚。我的意思是虽然这类作品可以做的很硬核,科学原理很完备,但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它们讨论的话题其实和宗教中一些概念和逻辑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在很多作品中,都能直接在台词里看到创作者对于这些问题宗教式的讨论(比如《黑客帝国》)。说到底,这类作品其实是救赎与拯救两个主题的一种结合。

总而言之,西方的好莱坞式科幻大片的思想内核反应的是西方的文化,包括救赎或者拯救,潜意识里都有一个更高的存在来创造,救助,或者审判,基本是是外向的。这种文化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地理特点和文明发展历程而形成的。

而流浪地球,其精神内核体现的则是标准的中国文化,总而言之就是向内的探索,面对困难的时候以自身的奋斗和牺牲来面对。这当然也是和中国的地理条件和文明历史有关。

《流浪地球》最打动我的一瞬间,出现在在人类宇航员和人工智能的对抗的时候。我本来以为这又是一段人工智能叛乱的剧情,这样的剧情已经成了好莱坞的标配,我们的电影如果也有,可以说也没啥大毛病。但是剧情一转,真相大白,原来空间站跑路是人类自己的选择。

我感觉这一瞬间,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完成了对所有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超越。这部电影的内核在这一瞬间出来了,很硬,因为它就是残酷的宇宙。面对困难,这部电影中的人类没有高层次的存在来拯救,更没有用“peace and love”奇迹般转危为安,而是冒着巨大的牺牲,冰冷地计算,付出巨大的代价,最终活下来。(结尾主角牺牲的一段剧情当然也是好莱坞电影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这种安排很燃,用在电影里算是一种妥协。但是《流浪地球》相比较好莱坞电影多的那个火种计划的设计,在我心中完成了在对它们的超越。)

《流浪地球》的精神内核表现的是一种残酷,一种生存的残酷,并且在残酷之中奋力前进。正是这个设计,这种精神内核,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原著形成了深层次的呼应,使得本片在情节与原著基本无关的情况下,仍然能得到原著粉丝广泛的认可。而这一种残酷,也贯穿于刘慈欣的几乎所有广泛流传的作品。《三体》中,他借角色之口说出“前进,不计代价的前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们人类开始天真地以为生存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全频带阻塞干扰》中,面对技术的差距,落后的我们只能被屠戮与收割。

更进一步地讲,刘慈欣的作品之所以被中国人广泛的接受,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其作品内核是中国,区别于西方科幻作品的。我们在刘慈欣的作品中看到了真实的世界,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有共鸣。

往远了说,由于我们的地理条件和农耕文明的特点,从根上就是一个世俗的文明,对于面对困难的牺牲奋斗与团结,有一种本能的认同。

往近了说,且不说我们国家在近代以来遭受的苦难。就从建国以后来说,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国人为之付出了太多。为了生存,当了裤子也要搞原子弹。为了吃饱饭,老百姓组织起来在山上开水渠。为了对抗沙漠,大家组织起来沙漠去种树。老大哥帮了我们,但是我们不服管后就撤了,还要揍我们。八九十年代开始,只争朝夕,效率就是生命,不计其数的工人在小作坊恶劣的环境里得了职业病,被切掉手指头。新世纪,基建狂魔上线,工程人员在大山深处一年半载回不了家,压力大,时间紧。

这些事情就发生我们这代人或者上一代人,是这些为了集体的牺牲支撑起了当今中国的生活。当然,我相信这些做出牺牲的人群里,可能以为国家做贡献作为出发点的很少,大家都是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但是这些人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集体中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行为,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集体的选择。“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的这种无神论的精神内核,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这种残酷的世界观与生存斗争,团结的集体和牺牲,能够引起我们中国人的深层次共鸣。

这种精神内核是首次以科幻电影这种当今世界较为大众和主流的文化形式被表现出来。《流浪地球》也因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首部科幻大片。虽然《流浪地球》在电影工业方面和电影的艺术方面,距离以《星际穿越》为代表的好莱坞顶级科幻大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其体现出来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仍然让其成为我心中的一部神作。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