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决裂》(1975年)观后感_党委书记_习近平_老农民

分享到: ? ? ? ? ? ? ?

首先,在开头,感谢这次寒假作业的机会让我补完这部惦记已久的红色革命电影,《决裂》。我是如何了解到这部电影的呢?发端始于某视频网站推送的一些影片剪辑,其中关于对读书是为了什么的讨论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读书是为了改造世界还是改变命运?学习的口号应当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自此,我便对《决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天,我们把“施教,公平竞争,特异发展”放进育改革大纲中,而在1975年,电影就对此做了生动且深刻的探讨,故事发生在解放后,党委决定创办一所“抗大”式的农业学校——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延安“抗大”毕业的垦殖场场长龙国正派往松山分校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然而在招生标准上,两位校长产生了分歧,曹校长唯文凭判入学资格,而刚解放后的当地并没有工农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完整教育文凭的往往只有家境优越的资本家和地主后代。在革命年代出身放牛娃的龙校长则认为应给予年轻人平等的入学资格,他亲自面试之前因文凭原因被拦在门外的工农青年,一名叫做李金凤的女孩解放前饱受地主欺凌,解放后在大队依靠丰富的种植经验与过人的才智成为了一位水稻良种培育能手,龙校长从农民老代表口中得知情况后欣然把种植系的录取通知书发给了金凤。

影片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专业开设与招生需要紧密切合国家发展方向和现实需要,避免专业不对口导致资源浪费和就业困难。这样一个情节我印象至深,系主任孙老师的课上,该讲师夸夸其谈“马尾巴的作用“,而江西农村并没有马,主要畜力为牛猪,课程完全脱离生产实际。当学生发表多讲”牛和猪“的意见时,这名自命清高的讲师则把”教学大纲“拿出来挡枪,一个蔑视群众,官僚主义,腐朽的知识分子跃然屏上。社会生产需要什么知识,大学就教什么知识,应不故弄玄虚,实事求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第一要务办学。

影片中的小插曲也极富教育意味,新校舍在新生和老师轰轰烈烈的建设运动中拔地而起时,农民老代表拦下了一位扛着准备做屋檐的毛竹的植物系教师,说道,“粗竹子并不是老竹子,细竹子也不一定是嫩竹子(嫩竹不可做房梁),你还是个老师呢。“这位教师平日里只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对实际生产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她忙跟老农民说,“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教师队伍应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应用类学科教师不应脱产,应结合生产与教学,将最新的行业发展代入到授课中去,避免授课内容与日益发展的行业脱节的弊端。

未曾想到的是,在四十多年前,电影就预见到了今天的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以及山区的头脑型贫穷。老代表说,“过去有些年轻人,念了几年书就忘记了家乡,草鞋一脱换上皮鞋就再也不回来了,照这样下去,谁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山区啊。“"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多次对发展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等作出重要论述,并强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再反哺家乡,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一部好电影无论在历史发展的哪个阶段都能带给观众醍醐灌顶的思考,《决裂》值得新时代的我们再一次细细品味。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