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宗教电影发展简史:从小众走向主流

分享到: ? ? ? ? ? ? ?

文 / 观影君

小众才是主流

从《黑祭司们》到《哭声》和《与神同行》系列,再到前段时间票房大爆的《娑婆诃》,韩国宗教题材的电影近年来在质与量上都有着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卡司也变得越来越强大:黄政民,河正宇,李政宰,韩国三大男实力派男演员都分别出演了。名导名演员,宗教电影开始搅动主流电影市场,票房口碑双丰收。 《娑婆诃》(2019)李政宰《与神同行:罪与罚》(2017)河正宇《哭声》(2016)黄政民

说起亚洲各个地区的代表性电影,有日本的武士电影、中国香港的武侠电影、中国台湾的青春电影,那么可以代表韩国的类型电影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宗教电影。 《娑婆诃》(2019)海报

宗教电影与韩国现代宗教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很少有亚洲国家会像韩国那样,把耶诞节与佛诞节两种宗教节日设立为国家法定假期;也没有哪个城市像首尔那样,佛教寺庙和基督教堂隔街相对,四周环绕着其他各种教派的建筑。 首尔 明洞天主教堂

调查统计表明,韩国各教派的信众人数远远超出国家人口总和,可见多数韩国人是同时信仰好几种宗教的。多宗教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韩国宗教电影的创作。 《哭声》(2016)

作为韩国当代电影一个重要分支,宗教电影同步参与了韩国社会文化与民众心理的现代性转型,并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表现主题和美学特征。纵观韩国宗教电影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01、佛教题材,修行即是电影

主流小众

在公元4世纪,佛教通过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指定为“国教”。15世纪以后受到儒教的排挤,佛教逐渐变得边缘化,僧侣的社会地位也被降至平民。

直到1980年代,佛教才在韩国重新崛起,相关主题的电影创作也在同一时期复苏,诞生了一批高纯度还原宗教生活场景的电影。

故事情节直接取材于僧侣的日常修行,空间上的活动范围也很有限,基本被囿于寺庙之内,影像风格具有浓重的寓言化色彩。 《华严经》(1993)

同时这类电影还有个鲜明特征,即片名常常直接取自佛教中的专有名词,代表作有《曼陀罗》、《揭谛揭谛,婆罗揭谛》、《达摩为何东渡?》、《优昙婆罗》与《华严经》。

电影《曼陀罗》和《揭谛揭谛,婆罗揭谛》皆出自导演林权泽之手,他对佛教的研究极其深入:“曼陀罗”在梵语中原意为“Mandala”,现在已然成为佛教的象征符号之一,佛教供奉曼陀罗花,也代表着积聚福德与智慧;而“揭谛揭谛,婆罗揭谛”一语则出自《心经》,是该经文最精髓的一句。 《曼陀罗》(1981)《揭谛揭谛,婆罗揭谛》(1989)

《优昙婆罗》以佛教“拈花微笑”的梵语花朵作为片名,讲述一位比丘尼努力克制爱情,斩断俗世眷恋,最终巩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优昙婆罗》(1989)

这类佛教题材电影大多不遵守常规的叙事套路,也不重视情节的起承转合,主观的感情色彩也较少表露,更像是一种冷冰冰的旁观记录,有明显的“反现代的现代性叙事”特征。

在未来时代

02、通俗表达,跳出宗教

进入新世纪后,考虑到市场的压力,高纯度的宗教电影几乎是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转向通俗叙事的宗教电影。

这类电影仍然与宗教挂钩,但其核心主题却与宗教义理无关,取的只是某些宗教元素,用以营造视觉奇观。 《童僧》(2003)海报

这类电影意在跳脱宗教母题的局限,借用通俗剧的手法将宗教题材进行国际化、抒情化、喜剧化甚至情色化处理,以迎合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代表作品有《童僧》、《春夏秋冬又一春》、《缘分的天梯》和《撒玛利亚女孩》。

《缘分的天梯》的故事以天主教神学院两位见习神父毕业前夕的艳遇展开,走的是青春片的轻喜剧路线,整体风格模仿的是1992年的美国电影《修女也疯狂》。 《缘分的天梯》(2004)

有意思的是,男主角权相宇在拍完《缘分的天梯》这部电影后还真就皈依天主教了,后因婚姻问题又改信基督教,与电影内容构成了戏剧性的“互文”。 《缘分的天梯》(2004)

《春夏秋冬又一春》被视为是金基德导演最好的作品,电影中与佛教相关的视觉意象更是被用得传神且迷人,有强烈的表现主义特色。

小众才是主流

无处不在的空门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具代表性的视觉元素,没有围墙的山门和没有隔墙的庙中拉门构成佛法戒律的外观指代。 《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

还有在木地板上镌刻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电影中分三步完成:僧人用猫尾巴蘸墨汁书写,青年僧人用凶器刻画,警察用矿物颜料染成五颜六色,道不明其中具体所指,但在视觉上能给人巨大的冲击。 《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

电影中还特别设计了冰佛造型,在翌年春水的消融冲刷下,塞入冰佛额头的舍利子坠入湍急的溪流。 《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

以上种种形式唯美的佛教符号,第一作用就是在视觉感官上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消解了宗教给人的刻板印象,却无意去构成富有宗教意味的象征系统。 《撒玛利亚女孩》(2004)

再比如打着情色擦边球的《撒玛利亚女孩》,很难说这部影片的宗教背景到底是基督教还是佛教。电影的片名“撒玛利亚”出自《新约·约翰福音》,而第一章节的标题却是佛教中的“婆须蜜多”,但这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主人公最后能完成灵魂的救赎就够了。

03、融入社会,针砭时弊

在宗教元素赋予了通俗电影以陌生化的美学效果后,很多导演开始进一步弱化宗教在整个文本情节中的功能性意义。

主流音乐和小众音乐

宗教叙事被纳入了韩国当代社会的语境之中,一些电影致力于表现宗教对集体情感的塑造与直接介入社会事件的现实功能,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亲切的金子》(2005)

借助电影中人物或忠贞、或怀疑、或挣扎、或背叛等情绪的多元杂陈,引发观众对宗教信仰问题的反思,影片风格偏向于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有《薄荷糖》,《亲切的金子》和《密阳》。

《薄荷糖》残酷而温情地讲述了一个人从青年到中年的悲剧命运,引申出社会和宗教对个人的改变。基督教融入平民世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庞大群体的知识体系、精神世界和日常言语。 《薄荷糖》(2000)

宗教一度成为软弱者转移心灵痛苦的媒介,但最终还是被现实粉碎。当主人公的信仰无所依靠时,转而背离宗教,直面呼啸而至的死亡。

《亲切的金子》和《密阳》成功地将宗教信仰困惑、国民性格探讨以及社会现实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代表了当时韩国宗教题材电影前所未有的精神深度。

《亲切的金子》的艺术手法相当前卫,甚至会让观众看不出关于宗教反思的主题,能做到这一步,就说明电影的目的达到了。服刑13年的金子在狱中皈依基督教,像天使一般帮助身边的女犯们,影片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金子的脑后加了一个圣徒光环。 《亲切的金子》(2005)海报

《密阳》讲述了一个关于绑架、救赎和复仇的故事:儿子遭到撕票,原本不相信宗教的母亲李申爱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后皈依了家庭教会。这种皈依与其说是宗教意义上的心灵净化,倒不如说是一次心理疏导。

小众文化怎样在主流社会中脱颖而出

《密阳》(2007)

可是最后她发现,杀人凶手竟然比她还早得到原谅与救赎,此时的她彻底崩溃了,何种宗教信仰都再也悟化不了她了。

04、主流商业大片,拒绝小众

当韩国宗教题材电影上升到了一定的艺术与人文高度后,韩国影视业大有要助推一把的势头。各路名导纷纷出手,要将宗教题材的电影送进电影院,让它变得不再小众。 《黑祭司们》(2015)

除了开头提到的《黑祭司们》、《哭声》、《与神同行》和《娑婆诃》,金基德的下一部作品也将是宗教题材的,名叫《无神》,是一部中韩合拍的大片,也是金基德导演有史以来投资最多的一部商业片。影片故事将围绕王子与五族部落的冲突展开,以佛教为背景。这个剧本,金基德筹备了足足十年。 《无神》概念海报

《哭声》在第37届韩国电影青龙奖获得11个提名,最终收获了最佳导演、最佳男配、最佳剪辑和最佳配乐四项大奖;《与神同行》和《娑婆诃》成为票房收割机,这种种信号表明,韩国观众对宗教题材开始渐渐习惯,市场的接受程度也比以往更加开放。 《与神同行2》观影人数破500万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韩国宗教题材电影会呈现出强有力的扩张之势,并被打造为大家喜闻乐见的类型片,并且不再只是局限于韩国市场,而是作为一个金字招牌走向国际,就像金基德说得那样,“我不太关注自己的电影在韩国的情况和反映,我关注的,是欧洲的市场”。

(完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