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东影业“三年入门”:新锐电影公司突围的惊喜和隐患

分享到: ? ? ? ? ? ? ?

如今新锐电影公司的“入门”和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差别。

耳东

文/庞宏波

成长公式。

国内电影公司的成长轨迹往往有着一套标准公式,但随着市场调整期的迅速到来这套标准公式开始失灵。尤其是在去年下半年动荡过后,泡沫破裂导致“裸泳”公司迅速浮现。

对于新锐的电影公司来说,2019年注定是一个转折年。是继续挺进,通过主控项目扶摇而上?还是背靠巨头,站队大档期头部项目学习经验?成为了新公司的重要选择。

一直以来被“误解”为香港公司的耳东影业近期颇为活跃。其出品的《老师·好》逐步“蚕食”,票房有望冲击3亿;《反贪风暴4》即将上映,这部港产系列片成为了上半年为数不多的“种子选手”;

耳东影业

除此之外,耳东影业出品的“献礼片”《八秒半英雄》已经开机,在前不久的香港电影节上,耳东影业公布了和Gersh经纪公司以及星光文化娱乐的合作。

2017更名后的耳东影业在2018年算是一个彻底的爆发,参与了12部影片,累计票房超过了80亿。由于目前国内电影背后出品方暴涨,这个80亿中有着很大的水分,但对于一家新锐公司来说,这样的成绩还是非常惊喜的。

耳东影业在今年已经参与了5部电影,其中4部作为出品方,且排位较为靠前,而还有3部待映。相比较去年,耳东影业今年参与作品的“含金量”提升不少,这也恰恰坐实了耳东影业要在2019年改变参投为主的发展战略,迎来自己的转折年。

但在耳东影业“靓丽”的成绩单背后,其实也有着不少问题须待解决。而耳东影业三年入门,也代表着如今新锐电影公司入局产业的新方向。

“由外向内”的另辟蹊径

耳东是什么字

行业地位。

对于一家新入门的电影公司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入门方式往往决定了自己的路径和用时。此前,大部分新锐公司都会迅速推出主控项目,从小项目-大项目来确定自己的行业地位。

但事实上,这两年由于国内市场进入到了调整期,对于新公司来说,风险性大大增强。而恰好也是这两年,新突围的新锐公司往往选择了“另辟蹊径”。

耳东影业其实早在2014年就成立,但2017年进行了彻底的更名。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6年耳东影业作为联合出品方参与了两部影片,票房加起来不足1.5亿。但其实,耳东影业天津有限公司在当年作为联合出品方参与了《使徒行者》,这部电影的票房超过了6亿,这才应该是耳东影业当年的“代表作”。这3部作品奠定了之后三年耳东影业的方向:港片。

2017年,耳东影业参与了3部电影,其中《追龙》和《杀破狼·贪狼》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港片上的多高曝光,以至于后来的耳东往往被外界误认为是一家香港公司。

耳东是什么姓氏

2018年,耳东影业参与了12部作品,其中带有港片基因的电影多达一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2部电影作品中似乎并没有耳东影业主控主投的作品。

在国内电影公司评价的体系里,“主控主投”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放在这一评价体系里,耳东影业的表现显然是有泡沫的。尤其是最重要的“贴金作”,《红海行动》和《西虹市首富》都是作为联合出品方,且排位相对靠后。

一方面是大量参与港片,一方面是大量参投,耳东影业的成长之路的确和传统新锐公司不同。不过耳东影业自己也清楚,想要真正在行业内站稳脚跟还是需要回归到主控项目中来。

相比2018年的“虚高”成绩单,2019年一开始耳东影业就作为前三位的出品方参与了《老师·好》、《反贪风暴4》、《家和万事惊》3部作品。而五一档,其作为主出品的《东北往事之二十年》也将上映。

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耳东影业总裁杨凡表示2019年会改变参投为主的战略,争取更多的项目主控,并且希望占到整个比例的80%,而剩余20%则是通过参投头部项目增加行业曝光机会。

耳东旁

因此来看,2019年对于耳东影业来说也是极其关键的一年。

“全科新生”

全产业链布局。

这算是国内所有影视公司共同的“梦想”,其本质上算是国内影视公司的“迪士尼梦”。从单纯的内容公司到制作、宣传、发行一体化,再到海外、院线、艺人经纪、实景娱乐的产业化,成为了所有影视公司的“标准路径”。

但在目前的电影市场,已经不再具备这样的市场条件。想要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就需要打破“标准路径”来实现突围。

耳东什么字

在今年的香港电影节上,耳东影业公布了最新的海外合作计划。合作好莱坞十大的Gersh经纪公司,在内地成立合资公司;还联合香港的星光文化娱乐,即将开启和温子仁、朱浩伟、F.Gary Gray等十位好莱坞顶级导演的重磅合作。

在发布会现场对外公布的正在开发的包含有温子仁的《哨兵》,Sam Raimi的《自体享乐》、《魔石与躯壳》,朱浩伟的《灵魂舞姬》、Sylvester Stallone 的《特种兵》等十二个项目。

熟悉国内影视公司“出海”的往往知道,国内影视公司的出海战略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最初的钱合作到项目合作,但在这两个阶段里都有大量公司被“淘汰”。真正能够留下的,往往是各项实力极其雄厚的巨头型公司。

耳东影业作为一家入行刚满三年的“新兵”来说,布局海外的难度系数并不低。但是耳东影业早前大量参与港片,香港类型片的基数优势和本事国际资源多少给耳东影业带来了一些帮助。

与此同时,耳东影业在国内的布局也基本实现了“全链路”。耳东影业最被外界熟知的是其在影院终端的布局,目前其建设和自营影院超过了30家。其中VR影厅算是耳东突围的一个方向。

耳东文化产业园

此外,耳东影业在2017年组建了发型团队,随后和五大国有院线成立的国影纵横达成合作。在下游上的布局,多少为耳东在上游增加了话语权。但往往,对于一家新锐电影公司而言,缺乏的恰恰是在下游的“超前视野”。

单一的在上游增多投资话语权,不仅增加了风险,也很难在“固圈”的影视行业有大的突破。从这一点来看,国内影视新公司需要的是在前期打好“全科基础”,这和以往影视行业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变化。

至于在新人孵化、艺人经纪、实景娱乐等板块上的生态布局,耳东影业也有涉及。但目前,国内影视公司鲜有形成完全联动的生态体系,所以无论是新公司还是巨头影企,都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继续摸索。

新锐公司的“必修课”:试错

试错。

耳东影城

看上去,耳东影业身上的确有和其资历并不完全匹配的“眼界”。一家年满三年的公司,无论是发展战略还是生态布局,都远超其应有的眼界水准。但对于任何一家公司都说,都有必不可少的试错阶段。

耳东影业的确在起步最为关键的前三年规避掉了主控项目失败的风险,但随着耳东影业进入到主控阶段,这种试错也会悄然发生。

从耳东影业发展履历来说,前三年鲜有主控项目。在2018年最为“爆发”的一年,耳东影业参与了12部电影。其中担任出品方和担任联合出品方各占一半。

但是可以发现,真正具有“含金量“的参投项目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因为目前国内电影项目参与公司数量暴涨,所以含金量也存在着一定的泡沫。但往往,排在出品方前三位的无论是参与度极高的核心公司。

耳东影业在2018年,出品排在前三位的影片分别是《泄密者》和《低压槽》,两部都是非常明显的港片。但这两部影片票房相加近为一亿出头,且口碑都不甚理想。

耳东旁的字

今年,耳东影业参与的《家和万事惊》同样表现一般,票房仅为3000万。而进驻春节档的《神探蒲松龄》和《廉政风云》的表现并没有达到外界预期。

耳东在港片分支里,的确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但是港片本身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趋势,目前港片基因虽然成为了国产片重要的支柱,但是非一线港片在内地式微,而黄金档期内过度两级分化也增加了票房不达预期的风险。

现阶段能够让耳东影业从联合出品方变成核心出品方的选择并不多,但目前港片较为分化的市场局势,对于耳东影业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对于档期的选择、对于优质内容的判别,同样是耳东影业逃不过的“必修课”。

这两年,业内纷纷感叹新锐公司减少。影视行业的“固层”开始出现,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寒冬又逼退了一批中小公司。但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变,也必然会有新锐不断涌入这个“黄金场”。

那么,如何迅速“入门”以及应对不同阶段的风险,依然是新锐公司的“必修课”。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