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功夫电影开启了将传奇英雄搬上银幕的电影潮流

分享到: ? ? ? ? ? ? ?

严格说来,《方世玉打擂台》(1938)应该算第一部功夫电影。它翻拍自1928年出品的一部上海默片,从而开启了将广东传奇英雄搬上银幕的电影潮流。方世玉是功夫类型片的一个重要人物,尤以70年代的傅声版与90年代的李连杰版最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另一个在银幕上更为著名的南方英雄当数黄飞鸿,有关他的粤语黑白系列片被称为“香港武侠片滥觞”(石琪,1980:29)。黄飞鸿(1847-1924)是晚清民国之际广东省的一个武术家、教师兼医生。尽管年代并不久远,人们对其生平却知之甚少,李小良(2001:530)由此判断黄飞鸿在武术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但是报章连载小说与七十多部黄飞鸿电影(摄于1949-1970年之间)却将其塑造成粤语通俗文化中的本土英雄。

70年代之前一共拍摄了76部黄飞鸿电影。颇具家长风范的关德兴在其中的74部中饰演黄师傅,之后又出现在无线1976年制作的13集电视连续剧以及70年代嘉禾拍摄的三部黄飞鸿电影之中。关德兴演绎的黄飞鸿完美体现了儒家道德与家长权威。据说为了扮演这个角色,关德兴特地钻研并模仿国民党创始人、于1911年推翻清朝的著名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演讲(香港电影资料馆,1999:37)。石琪认为,黄飞鸿剧集首次表现了“真实的中国武打”,他同时指出,“直到六七十年代武打才开始被用作一种强有力的电影表演方式”(1980:28)。当时,粤语电影在与风头正盛的国语电影的竞争中节节败退。到7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由讲普通话的国语片与讲本地方言的粤语片两分天下。

1970年嘉禾影业成立之前,香港最大的制片公司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专门制作国语片,大量销往东南亚市场。波德维尔因此认为“只有少于百分之五的本地人说国语的香港却每年生产无数国语片是一个奇特的现象”(2000:65)。60年代中后期,新派武侠片因其优良的制作水准(比如彩色与宽银幕,受日本与好莱坞电影影响的剪辑与摄影风格)而主宰了香港票房。1966年,香港电影开始将目光投向西方市场,胡金铨的《大醉侠》(1966)与张彻的《边尘三侠》(1966)成为“新浪潮”武侠电影的代表作。次年,张彻的《独臂刀》(1967)与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7)分别打破了东南亚的票房纪录。胡金铨与张彻代表着两种相反但是同样具有影响力的

武打电影拍摄方法:胡金铨的电影大量运用蒙太奇,武打场面抽象、诗意、轻灵,十分风格化;而张彻的电影则偏好使用长镜头,推崇男性身体,更为真实地展现动作与暴力。70年代初期,国语功夫片与剑侠片各领风骚。尽管“功夫片”因稍后享誉中外的李小龙而得名,拍摄于1970年的《龙虎斗》通常被视为第部现代功夫电影。《南方银幕》形容《龙虎斗》是“一部用动作包装的剧情片……充满赤手空拳的打斗,并未使用剑或是其他任何武器”(引自福斯特[ Foster],2000:13)。当王羽的师傅解释中国拳击与日本空手道的区别时,人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潮流的兴起。王羽,按照《南方银幕》的描述,是一个“帅气,男子气十足”,“锋芒毕露”的明星,与严肃的关德兴相去甚远。

作为邵氏的头牌武侠明星,王羽对断肢(《独臂刀》、《独臂拳王》[1971])或是血腥的自我毁灭(《金燕子》)有着一种偏好,而且丝毫不介意身首异处。但这种赤裸裸的暴力似乎并不影响这些电影的跨国吸引力。《天下第一拳》实际上是《龙虎斗》的翻拍,两部电影的英雄都练成“铁砂掌”从而打败了卑鄙无耻的日本空手道高手。从王羽到李小龙,“武”的元素似乎超越了“侠”变得愈发突出。这并非说李小龙的角色不侠义,《精武门》的片尾曲很清楚地凸显了李小龙/陈真的自我牺牲。但是李小龙体现的身体的“真实性”却是王羽难以相比的。由于不满过于奇幻的国语武侠片,李小龙以其干脆利落的风格、精彩的连环腿、通真而不失优雅的身手,开创出武打电影的新格局。

相关搜索

  • 黄飞鸿之壮志凌云
  • 黄飞鸿之狮王争霸
  • 黄飞鸿之龙城歼霸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