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一切无意义——浅析电影《驴得水》

分享到: ? ? ? ? ? ? ?

信仰两个字向来是改变人的强大动力,在一个常年缺水的小山村,恶劣的生存环境,更能成为人说服自己做出改变的助力。一群看似怀揣着伟大梦想的年轻教师们,有了这个梦想作为前提,他们必须留在这个小山村,因此他们有许多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没有人情愿付养驴的钱,所以他们假公济私向上申报了一个“驴得水”老师的名额,因为水比火重要,人比驴重要,所以他们对于驴棚着火冷眼旁观。为了应付检查,他们瞒天过海,为了金钱和利益,他们甚至不惜沦为走狗,假死,导演了一场一场的闹剧。就驴得水的主题而言,我觉得编剧更旨在探讨人性,是什么让人在看似正确的引导下一次次突破自身底线,沦为一个个被金钱权欲控制的畜生。

驴得水这部影片最初是根据话剧改编的,初看话剧时,了解到这是一部荒诞喜剧,荒诞中透着真实,笑点里暗藏讽刺。从一群山村教师入手,一群原本怀揣着改变中国人贫困现状的知识分子,看他们在诱惑面前怎样一步步迷失本心,为了好的结果用了错误的过程,就像俗语讲“为达目的不得罢休。”在故事的设置中,往往会在故事中出现对比性角色,在这部剧中,编剧选择了女性,女性和男性的对比。剧中张一曼看上去风情万种,思想开放的程度在这个年代都甚至有些让人不能接受,但同时她也是内心最干净的一个,佳佳,作为一个孩子,是剧中唯一坚持底线的人,她的身上还有善意还有良知。

有的时候会纠结在喜剧的形式搞笑和真正内涵该选择哪一个的时候,驴得水这部荒诞喜剧就做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在创作喜剧时,更注重的应该是它的“喜”剧元素呢,还是该注重它的内涵。时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其实,电影也好,话剧也好,最重要的还是要先好看,内容上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会有人留下来深思其中的作品内涵,我们在创作喜剧的时候,更该考虑的是怎样让这个故事变得好看,任何形式的喜剧得以传播编剧思想的前提最关键的都在于它是否留得住观众,这是前提和根本。

这个作品是戏谑的,剧中的诸多笑点都用塑造人物的性格上,这个作品也是通俗的,它其中的那些涉及到脏话黄暴力的话题,有够俗也有够符合人物性格。这使得人物看起来更真实。再说到这是一部荒诞喜剧,其实也不尽然全是荒诞。许多人不太能理解荒诞的意义,即嘲讽一切无价值无意义的事,就如同剧中的三民小学,这件事本身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但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它成为了一件无意义的行为,却依然有人去做。

相比较电影版驴得水,个人感觉这个作品更适合搬上舞台上演,首先在于它的台词问题,话剧版和电影版最大的区别在于假定性的问题。在剧中还看到了许多假定性的表现和暗藏讽刺的点,在特派员出场时,一个大盖帽,就象征了权力和身份,铁匠恐惧害怕,表现了平常小百姓对于权力的恐慌。对于驴得水老师的身份扯到了皇亲国戚甚至行礼时,也是对封建落后思想的一种暗讽。在特派员一枪打向铁男时,原本正义的铁男一瞬间就变了,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没有缓冲的时间,但观众仍旧能够接受,这就是假定性的表现。而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在话剧版十分受用,但电影将这些情节都真实化了,就缺少了作品本身的味道。其次就是台词的问题,话剧版的台词和电影版台词相差无几,但电影的画面感使得那些用来揭示主旨或者暗喻的东西表现的更彻底了,观众更能明白驴得水想要表达的初衷,即暗讽一切无意义。

到了故事结局铁匠和他的老婆拿互相打斗,最后只剩下美国人罗斯留在教堂上一句“incredible china!”更加重了讽刺意味。铁男受了利益的驱使,魁山成了权力的奴役,校长被所谓道德枷锁捆绑迷失本心,信仰最容易使人变为畸人,在这里,佳佳太过单纯,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倒像是格格不入的那一个,一曼才是这其中最清白的畸人,她成了欲望的奴役,但最终也因为不被世俗所接受,不堪自杀。结局的最后,校长说“一切都过去了,未来会变好的”

佳佳回答到“倘若只当一切都过去了,那未来只会变得更糟。”改变中国的贫弱愚易,坚守人民的本心难。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