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电影只是用了刘慈欣原著的外壳吗

分享到: ? ? ? ? ? ? ?

《流浪地球》自大年初一上映以来,在最初影院排片不占优势的条件下,票房只用了三天时间便冲到了第一位,并大有越冲越高之势。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就如同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的里程碑一样。

刘慈欣流浪地球客串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根本不是大刘的原著,甚至说只是借了一个躯壳,核心思想已经不是大刘的了。作为看着大刘作品长大的科幻迷,前半句我深表认同——具体情节的确与原著的关系不大。后半句却不敢认可——即便情节已因为拍成喜闻乐见的贺岁电影而作了很多改编,但细细品来,蛛丝马迹间都是大刘作品的影子,也都是中国科幻的影子。

一、流浪地球——一个独特的设定

从小说到电影的千变万变间,整体的故事背景设定没有变:太阳即将进入红巨星的膨胀阶段,地球即将被膨胀的太阳大气所淹没。在人类命运存亡的关头,人类联合政府决定将地球整体推离现有轨道,驶向距离我们最近、4.2光年的比邻星。这是一场长达2500年、需要100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计划。

这个设定我未在任何科幻小说中见过——地球生死存亡之时,更多的设定是人类建设星际飞船逃逸,西方作品里更多的是关于选择,什么样的人可以上飞船,什么样的人可以留下来,这中间又会反映出多少的人类社会的问题。比如《2012》。

原因有三:

一是推动地球前进从科学上来说远比建设一艘飞船艰难,

流浪地球刘慈欣读后感

二是传统文化不同。大部分的优秀科幻作品植根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这一从欧洲发展出来的文化又是海洋文明的代表,诞生之时便已习惯远离故土,乘船远航,不会多么看重房子,

三是生活体验不同。这一计划,实际上是在依据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红巨星膨胀的远景,放弃一个现有的美好家园,做出巨大牺牲,去追寻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集权国家才有可能强行推进,而要依靠民主选票的国家,很难说可能得到手上握着选票的选民的支持。没有对集权力量的生活体验,这种想象,也就难以进入西方科幻小说家的设定了。

因此,大刘向我们展现了在安土重迁的农业文明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中孕育爆发的最瑰丽的想象力——背着祖宅去流浪

二、各美其美——多元民族文化土壤中的尊重。

大刘的作品从来不缺少国际化的人物设定,但很少会出现明显的刻板印象。早期短篇如此,《三体》如此,这部影片亦如此。

电影从最开始就出现了联合政府和各国人士,但是并没有出现带着玄幻力量的日本人,没有数学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亚洲人(《华尔街之狼》),也没有无理的俄罗斯人(《纸牌屋》),更没有聪明睿智的黑人(美剧电影中无处不在…)……

流浪地球刘慈欣小说

处于国际环境下的刘培强和老马等人展现得更多的是标准的国际范儿。大家打招呼的时候彬彬有礼而又不失热情。即使几个小主角都操着一口京片子,展现出来的个人特质也大不一样。

这种个性高于民族性的认识,既是大刘的文字,也是中华的文化。中华民族作为农业文明,长期自给自足,奉行中庸之道,没什么侵略性。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成为了国策,奉行至今。普世价值里,民主自由不敢说能超英赶美,平等多元我们绝对遥遥领先。

如果有任何的偏见,某一种类型的任务便只能由某些人某些种族来完成,便不免出现个人英雄。正是因为没有对任何种族的偏见,人的所作所为才不会被身份限制,才成功地给我们带来了英雄的群像,带来了这样的能让科幻迷们热泪盈眶的中国科幻。

三、群体英雄——每个人都很渺小,但又都有力量。

没有人可以决定一切——这一点是这部电影可以成为中国科幻片,而不是好莱坞科幻片的原因。

首先,故事的讲述便体现了这一点。电影开头时,看似运输火石被设定成了最高任务,但在进行过程中,我们很快发现,这只是庞大设定中的一环,灾难面前,没有任何任务可以保证人类的胜利,没有任何人是天选之子。

流浪地球的演员

于是,整部电影中,一个个任务不断成功,又不断失败,环环相扣,每一个任务都有自己的领头人,最开始是CN171-11的领队王磊,中间男一号刘启曾经一度以他的生命力带动了队伍的前进,再之后是救援苏拉维西小队的科学工作者李一一,甚至是前面一度被黑化,最后在换硬件时大放光彩的老何……

这样的节奏中,观众和人物都不知道新的危机是什么,谁能解决这一问题,这使得没有任何一人能成为绝对的主角。这不是漫威的个人英雄塑像,而是像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前赴后继的群雄史诗

其次,从大的背景设定上来说,如此宏大、扣人心弦的一个故事,引爆木星、驱动地球这么波澜壮阔的行为,居然只是整个流浪地球计划中的一个阶段中间的一个部分!

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了五个阶段:刹车阶段:凭借赤道上的“行星发动机”的巨大推力,使地球停止自转;逃逸阶段:全功率开动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加速驶出太阳系;先流浪阶段:利用太阳和木星完成最后的加速,驶向人类选定的新家园“半人马座比邻星”;后流浪阶段:驶出太阳后,行星发动机全功率开启,利用500年时间将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滑行1300年;然后掉转发动机,利用700年进行减速;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卫星。

在那之前,人类经历了地下城的建设与抽签,经历了让人类数量减半的海啸灾难。在那之后,人类还将经历越过木星,逃出大阳系的无数艰难,甚至在到了比邻星之后,还有可能遇见三体军队……经历过这样生死攸关的考验,我们却并不能获得最后胜利,它不是结束,也不是一个开始,它只是数千年中很小的一步。这种对比,将人类面对浩瀚宇宙的渺小,展示得淋漓尽致,这种无力,就是对《三体》里那句“毁灭你,与你何干?”的最好注释。比起打掉一个怪物或是占胜一场灾难人类就能获得胜利的电影,这种设定如此宏大,如此特别,如此客观,也如此大刘。毕竟大刘最喜欢嘲笑的,就是人类自以为是的傲慢。

注:《流浪地球》为中篇小说,曾收录于多个选集,此为推荐版本

流浪地球豆瓣

最后,从小的情节设置上来说,个人的无力还表现在,一个人舍生忘死做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徒劳无功的。影片中,刚子付出生命救下了韩子昂,但是韩子昂最终也不过比他多活了两分钟。这样的一个如此紧密的情节衔接,充分展现了人类个体的努力在灾难面前的无力,就像人类整体在宇宙面前无力一样。你努力奋斗,以为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自然的强大使得你的努力最终并没有太多影响,甚至可能会带来完全不想要的结果。

这在大刘其它作品中也可见到。比如他的一篇短篇小说《命运》中,一对夫妇在星际旅行里发现一颗小行星即将撞向地球,他们为了拯救人类,推开了小行星,却发现自己一不小心拯救了恐龙种族,改变了历史,使得人类最终成为了恐龙的观赏生物。

当然,个人的无力不是这部电影的全部,也更不是大刘作品的全部。

这一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场景叫做“饱和救援”,无数人争先恐后、用尽力量、搭上性命去重新启动发射塔,虽然主角们面对的场景,要么是像杭州发射塔一样,目标被毁,任务失败,无法继续,要么就像苏拉威西发射塔一样,有人更早一步到达,完成了安装火石的使命。这样的结果看似将个体从实现使命中解脱出来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如果没有对杭州发射塔的舍命支持,也就不能踏上支援苏拉维西的发射塔的路,而苏拉威西发射塔的启动,也是在主角们的小队马上就要抵达之时才做到的。同样,之后面向木星发射的等离子柱一共有三处,但是也只有三处,如果少了他们,那就少了一道成功的可能。最后的成功,也是建立在有喷射的等离子柱的基础之上。

在对个体渺小的展现中,却又蕴藏着对不断前进的个人的肯定,这样的内涵在大刘之前的作品里也不少。《吞食者》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篇。

吞食者要来吃掉地球,并把人类放进乐园中豢养,成为高级成员的食物。人类无法接受家园的毁灭,更无法接受成为食物的命运,愤起抗争。他们首先想用文化的辉煌打动吞食者,说明地球应该被保留,但是吞食者冷峻地指出,人类身边生活的蚂蚁也有自己的生活,建设了他们的帝国,但在人类的扩张中,不经意就会毁灭他们,人类面对着宇宙中更高阶的文明,地位也不过如此,由此否定了宇宙背景下人类所谓的文化和道德的珍贵。

流浪地球原著和电影

但人类还是坚持了自己心中的正义,为家园而战。最终战争并没有成功,地球还是被吞噬了,这又在结果上否定了人类的努力。

最彻底的否定来自战斗者的子孙,他们在享受到豢养生活的幸福后,认为祖辈的这种行为完全是在阻止人类文明的前进,非常丢脸。

来自自己子孙的否定,把这些抵抗者们的坚守变成了一个笑话,整篇文章似乎从情感、道义等各方面都对人类所谓的文明、尊严、道德、情怀都进行了否定。然而字里行间大刘并没有把希望全部掐灭:因为人类坚持了斗争,地球很多水和空气被保留了下来,地球有了重新开始生命演化的可能。坚持斗争的战士们最后的选择是把自己的身躯变成了蚂蚁的食物,这是对自己的信仰的最后坚持,文章在此结束,大刘用非常美好的笔触描绘了这一画面,给了他们自己的欣赏。

注:《吞食者》原刊发于《科幻世界》杂志,本推荐文集还包含上文提及的《命运》一文

大刘并非集体主义的信仰者,也从没有彻底的否定掉个人的力量,他只是向我们展现了客观世界的复杂。但每个人还是需要尽自己所能的去行动的。因为如果我们不行动,没有自己的判断,那就会成为大流,成为真正应被彻底否定掉的那部分人——乌合之众

四、乌合之众——英雄是用来辜负的。

流浪地球外国评论

这一次的影片中,对乌合之众的展现只有少数几个镜头,比如说在世界末日前夕,世间一片混乱,打砸抢烧,但是可能是因为是大年初一的原因吧,动乱的惨烈并没有完全展现,甚至最后都活了下来(雷佳音那种黑帮老大居然没有在这种混乱的场景里被仇家干掉,太不大刘了……)。

但是在大刘的其他文章里,对乌合之众们可就没那么客气了,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三体》。

《三体》里人类全体做的混账事还少吗?一旦有人拯救人类于水火,危机过后,这个人肯定就会被拉下神坛,在地上践踏,罗辑便是如此。

三体文明即将入侵地球,根据黑暗森林法则,有生命的行星在宇宙中暴露自己的位置,便会遭来灭顶之灾,罗辑把向外广播地球和三体的坐标的权利抓到了自己手上,利用这一法则威胁三体人放弃了入侵地球。这样一个纯粹的人类英雄,却在人类享受到安定的生活之后被推上了审判法庭。

同样,整部三体系列里最遭恨的程心,因为她对爱与和平的信仰,放弃了对三体世界的威胁,阻止了光速飞船的研发,导致了地球的毁灭。然而,大刘在书中再三提醒,错的不是程心,而是人类,是人类整体的选择,把程心推向了这个位置,人类的判断如此不理性,选择了这样一个并不适应宇宙规则的圣母,来带领所有人面对宇宙森林的黑暗,这就是人类群体智慧的愚蠢。

注:三体第一部最初连载于《科幻世界》杂志,后集结出版,并有第二部《黑暗森林》和第三部《死神永生》

流浪地球刘慈欣演什么

实际上,《流浪地球》原著本身也并不缺少这样的素材。

小说中,因为太阳迟迟没有开始向外膨胀,导致很多人认为流浪地球是一个骗人的计划,科学家们的错误使得人类不得不抛妻弃子,飞向太空,承受如此艰难的太空旅程。

于是,人类对科学家进行了审判,认为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决定把他们直接扔在了地表上,让他们活活冻死在冰天雪地里。然而,就在行刑结束之际,科学家们已经死于冰天雪地之时,太阳的膨胀开始了。遥远的强光讽刺着人类的愚蠢与恩将仇报,这就是科学家们为你们预测到的未来,而人类群体的无知把恩人变成了尸体。

好在电影是贺岁档,导演对故事的改编也非常符合电影观众的喜好,这些憋屈的镜头并没有出现。奋斗过的人都得到了认可。

然而,为什么大刘的小说中,人类全体总是会犯下巨大的错误?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群体是没有理性,只有感性的,最容易受到极端情绪的影响。而作为硬科幻作家的代表,我想,大刘应该是认为,保持理性,保持谦逊,保持对真理的追求,才能让我们继续前进。

流浪地球电影与小说

前进,才是面对浩瀚宇宙时,唯一正确的方向。

他的《朝闻道》一文中,有最突出的表现。

“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获得自己所钻研领域最深处的秘密,地球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们都愿意牺牲用自己的生命,牺牲家人的幸福,去换取这些真理,哪怕在知晓真理后只有十分钟可活,那也心甘情愿。

注:《朝闻道》为中短篇小说,首次刊载于《科幻世界》杂志,曾被多次选集出版

因此,为什么面对道德情感,大刘作品的态度似乎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时而表现出同情,时而表现出否定?因为他都是向着这个标准来的呀!当你真正要追求宇宙真理之时,最重要的情感,不过是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向往,对于更广阔天地的渴望。

《三体》里有一句话:“人类最大的威胁不是无知,而是傲慢。”为何如此?因为若是无知,人类会不断探索,追求前进,但若是傲慢,便只愿意躺在过去的温床上,这终将走向死亡。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这是主流科幻电影的内核。大刘本身的内核也是如此,只有追寻真理,只有不断前进,才是唯一的方向。

这种渴望,在与情感冲突时,有时会显得冰冷。而电影对此作出了最大努力:就像这部电影,最终落下的价值不是爱,不是生命,不是亲情,不是文明,而是“希望”,这个代表着前进,而又不失温情的词语。

我想,这是大刘在面对电影票房要求时,能给出的最后妥协,也是他的最大坚持。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