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牛逼、深刻、丰富、幽默,很值得去看的一部电影!

分享到: ? ? ? ? ? ? ?

《狗十三》

如何获得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

狗十三》我是一个人去看的,看到结尾吃狗肉的那一幕,我整个人情绪全面崩溃,从小到大在“大人”那里受到的委屈像集中爆破一样割开了情绪的宣泄点。片中的情况谁在长大的过程中没遇到过呢?被逼着做不喜欢的事还要赔笑脸,听着酒桌文盲吹牛还要被说小孩子懂个屁,挚爱之物被弄丢了气到发狂还要被盖上一句“你还想怎样”,不懂适可而止就要理亏挨打。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80、90年代的专属悲剧。是不是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被大人那样教育,“要懂事”——其实言下之意就是要抛弃自己的诉求,被蒙骗也要装傻,为大人“省事”。

这种“要懂事”的教育,似乎来源于相似的父母——就像片中的父亲,忙于商务应酬、夹在孩子与老人之间的疲惫与压抑,造就了他对孩子极强的控制欲——用哄骗、暴力的方式忽略孩子的诉求,强迫其符合自己设定的轨道。

这和60、70年代生人遭遇的时代环境是有关系的。那一代人温饱都成问题(所以普遍会希望孩子们节约粮食,多吃饭,长胖才好看),因此会无形中觉得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对孩子精神世界的追求毫无感知能力。这个人群看到这个电影,可能多半又是另一种角度——父母不容易,孩子太作了。物质上的疲于奔命,挤占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使其无限贫瘠与麻木,使他们难以与自己的孩子共情、相互理解。

我就在想,到了今天,80、90这相对开明的一代人成了父母之后,我们年少时遭受过这些痛苦之后,是否还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在我们普遍轻食乐活、多元化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也开始提上日程之后,是否能够学会对孩子的真诚与尊重?

还是全天下的“大人”都一样,从古至今都是以亲情之爱的名义,满足自己控制个体的私心而已?又或者,这只是东亚社会的文化阴影?

《狗十三》我的评价是牛逼、尖锐、深刻、丰富、幽默,长之痛是最日常的暴力,你不能报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你也留不住自己的狗,那句台词怎么说来着:“当时我没得选啊”,大人同样没得选。你关心的是平行宇宙,大人们关心的可不止他们口中的柴米油盐。电影完全呈现是日常生活的质感,十三岁的李玩完全是我记忆中的小时候 ,各种小细节完全戳爆我敏感点!

小时候出现在大人饭局,当另一个叔叔说他家的小孩不听话,不愿意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多么羡慕想成为那个可以不听话的小孩!其实想想父母也不是全错,也并没有完全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他们只是习惯对我们负责,对我们所有的事掌控,学英文还是天文兴趣班,在他们看来是最简单的选择题,而我们没有表达的权利,合理的建议也被忽略……

真的感觉导演在用电影的方式让“李玩”不再受更多的伤害!“狗”就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事,我们想亲近但又会被伤害,但就是这种亲情关系让我们有些人难堪又割舍不掉,总之,这是我一部,想拉爸妈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也许看完,他们还是没心没肺地骂我,也许我会为十年前的我羞愧,希望我们都有空可以看看彼此的内心。

《狗十三》当中很多的情节和冲突的表现都是润物细无声。叠加量和包袱要多于烈日灼心甚至李米的猜想和光荣的愤怒。

比如李玩想要“讨好”“亲近”“屈服”她同父异母的弟弟,想给他买冰激凌,但断然被后妈以小孩子不能吃凉的为理由拒绝了。这几秒钟很多人可能都不在意,因为太平常了,其实很有无声中杀人诛心的力量,李玩对弟弟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家人的全部注意力是是围绕着弟弟,李玩认为弟弟犯了错误应该得到和之前自己犯错误一样的惩戒,但是全然无了。李玩对弟弟的感觉一直是厌烦多一些,当然其中也有嫉妒,有不解。但当李玩想要和家人一样也亲近弟弟,给弟弟买个冰激凌,结果发现也不被领情。

再说父亲这个角色,其实镜头叙事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李玩的主观感受,看起来,父亲一直是给观众一种他是对李玩青春的“施刑者”,但同时父亲也是社会中的“受刑者”,尤其是两场酒局的情节,表现力非常劲道入骨。

电影帝国微信公众号:dianyingdiguo
关注电影帝国公众号,订阅更多奇闻趣事
分享到 ? ? ? ? ? ? ?

?相关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最近发生的趣事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